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2013年年底再創新高,進入6.0時代。市場預測,2014年人民幣匯率將“破六進五”。對此,專家建議,出口企業應學會利用金融工具等手段,防范匯率風險。從長遠看,企業和政府都應當致力于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通過品牌、渠道、管理、技術等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獲得更高的利潤和競爭優勢。 2013年12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再升55個基點,報6.0969,全年中間價共計41次創下新高;累計升值幅度3%,大大超過2012年1.03%的全年升幅。 分析人士指出,十八屆三中全會對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的確認,市場對人民幣的看好,綜合推高了人民幣匯率。然而,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人民幣升值給出口企業帶來更大壓力。 市場預期推動匯率上漲 “理論上講,美國逐步退出量化寬松政策(QE),資金撤回美國,應該會減輕升值壓力。”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主管溫彬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但這種情況并未出現,人民幣匯率在2013年年底迎來新一輪升值行情。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消息,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在2013年的最后一天進入6.0時代,1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報價為6.0969元。 溫彬表示,伴隨歐美經濟好轉,外需得到改善,中國的貿易順差在近幾個月來得到擴大,增速持續保持在世界前列,這在貿易項下給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2013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資產收益率持續上升,比如國債收益率高于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誘發跨境資金流入中國套利。 首創證券研發部副總經理王劍輝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此輪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表明貨幣政策對匯率影響正在減弱,市場對人民幣幣值的預期占了上風。 回顧2013年,人民幣匯率呈現單邊加速升值的態勢,尤其在2013年下半年,經歷了數輪勢不可擋的強勁升值,年內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累計升值3%左右。僅僅在2013年12月的22個交易日里,8次創出歷史新高,累計上升360個基點。 (下轉A3版) (上接A1版) 如何應對“破六進五”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將“破六進五”。 王劍輝分析認為,2014年,隨著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市場化,匯率波動的時間將會增多,波動幅度會增大,人民幣升值空間將維持在1%~3%。從盤面技術分析來看,人民幣升值之后會經歷一個盤整期,預計最遲到2014年三四季度,將會出現“破六進五”的現象。 不過,面對人民幣幣值的“步步高升”以及“內貶外升”的進一步加劇,中國出口企業的壓力與日俱增。王劍輝估計,從整體來看,大多數出口企業的匯率承受底線在5.8~5.9。“人民幣匯率適當提高是有利的。”王劍輝表示,此前在珠三角或長三角調研時發現,匯率上升之后,很多為掙快錢而“半路出家”的小作坊式企業大批倒閉,這批企業不僅分流了勞動力等各種資源,而且很多企業利用低價競爭、同質競爭等,將行業甚至整個產業拖入內耗之中。“這些企業在匯率升值做不下去之后,會轉移或者關門,在整個行業起到淘汰作用。” 當然,過快的升值對產業發展和穩出口都極為不利。王劍輝表示,從長期和根本上來看,企業和政府都應當致力于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通過品牌、渠道、管理、技術等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獲得更高的利潤和競爭優勢。 短期來看,王劍輝表示,應該加強培訓和學習,企業應學會利用金融工具等手段,防范匯率風險。比如運用外匯遠期合同鎖定匯率,防范匯率風險。此外還得學習和運用多種合法降低成本的辦法,比如通過電子商務銷售渠道,降低流通成本等。 溫彬建議,一方面,可以繼續做大人民幣離岸市場或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等,企業在貿易中增加使用人民幣結算的比重。截至2013年10月,人民幣已超越歐元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結算貨幣;另一方面,依據中國外貿“兩頭在外”的現實,鼓勵企業做好準備,到海外投資設廠,規避匯率風險和國內綜合成本上漲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