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證監會網站公布“滬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試點(即滬港通)”聯合公告,指出“有利于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支持香港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伴隨著中國全球貿易和金融的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的蛋糕會越來越大,不是中國香港一個中心可以獨享這一市場的,多個人民幣離岸中心對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是更為有利的。除中國香港外,中國臺灣、新加坡、多倫多、法蘭克福、倫敦、巴黎等也在為打造人民幣離岸中心而努力。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期訪問歐洲,推動了人民幣離岸中心制度建設。3月28日,中國人民銀行與德意志聯邦銀行簽署了在法蘭克福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合作備忘錄。且在同日發表的《建立中德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中提到“將選擇一家人民幣清算行”。業內人士表示,雙方簽署的備忘錄是在法蘭克福打造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重要內容。 除法蘭克福外,倫敦、巴黎等歐洲金融中心同樣對開展人民幣結算業務或設立人民幣離岸中心很感興趣。3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與英格蘭銀行簽署了在倫敦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合作備忘錄。之后,將確定倫敦人民幣業務清算行。 德國法蘭克福、英國倫敦,誰將在歐洲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建設中拔得頭籌?人民幣需要幾個離岸中心? 互補而非競爭關系 此次,中國央行只與倫敦和法蘭克福簽署了備忘錄,不過,除了倫敦、法蘭克福,歐洲的巴黎、蘇黎世、盧森堡等金融城市,都在推動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 然而,記者從這些城市的表態中發現,他們并不像中國國內媒體所稱的“激烈競爭”。實際上,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之間,更多是相互促進的關系,而非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 首先,從總量來看,人民幣離岸金融隨著離岸中心建設而增加,這從歷史經驗就可看出。從香港和新加坡離岸人民幣中心的歷史數據,就可以看出來。打個比喻,并非香港有3兩飯,新加坡建設離岸人民幣中心后,香港就要把3兩飯中的1兩分給新加坡,而是總量從3兩飯變成了7兩,新加坡創造了2兩,香港也從3兩增加到5兩。 其次,各大城市差異化發展,職能定位不同。瑞士銀行家協會亞洲事務主管Heinrich Siegmann表示,歐洲需要有3-4個大的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所以無論倫敦、法蘭克福還是蘇黎世都有機會。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微博]向記者形象地解釋:“各大離岸中心之間,不是你吃我、我吃你的競爭關系,而是互補的關系,把人民幣業務嫁接在自己特色業務之上,你走你的,我走我的。” 國家發改委世界經濟研究所國際金融副研究員楊常湧指出各自的優勢:“倫敦側重于各種貨幣的離岸市場、重要金融產品(比如銀行間基準利率)的定價,法蘭克福是商業銀行中心,瑞士的優勢在離岸市場,國際清算銀行相當于全球央行清算機構,它的總部在瑞士。” “各大中心有顯著差異,法蘭克福更多考慮歐洲企業、社會大眾對人民幣支付、結算的需求,是歐洲經濟一體化支撐的區域中心。而倫敦把人民幣加入外匯交易產品中,倫敦作為全球外匯交易中心,全球銀行匯率都看倫敦,全球同業拆借市場由倫敦掌控。而盧森堡、瑞士是以商業銀行為主。”孫立堅表示。 “清算備忘錄,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重大進展。在貨幣互換的國家戰略之后,人民幣最關鍵就是建立清算網絡體系,這是國際貨幣最關鍵的環節。目前人民幣最吃虧的就是沒有建立國際清算網絡,而這些金融中心有龐大的國際網絡,由他們幫我們在全球建立網絡體系,實現人民幣的便利化,而貨幣國際化過程,最關鍵目標就是使用便利。”孫立堅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清算備忘錄簽署后,人民幣國際化下一個步驟是什么?德國法蘭克福所在的黑森州新任經濟、能源、交通與城市規劃部部長艾-瓦齊爾說,“諒解備忘錄為法蘭克福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奠定了基礎,接下來的重要步驟包括由中方確定人民幣清算銀行、當地銀行、企業等參與各方,共同提高人民幣的使用度與流動性,并豐富人民幣產品,以及在中期內加強德方金融機構在人民幣清結算方面的參與程度。” “清算行可能只有一家,例如只有倫敦、法蘭克福的外資金融機構,也可能是一家外資行和一家中國金融機構。而且,一開始的數量會比較少,但隨著人民幣業務發展,清算行將不止一兩個。”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院長朱寧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多點開花利于中國 盧森堡金融發展署負責人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多發展幾個離岸中心,對中國有利。”即使是倫敦前副市長,也建議中國除了倫敦外,多發展幾個離岸中心。他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應該建立多個人民幣離岸中心。中國可以做到這一點,只要人民幣交易相對于美元、歐元仍是很小規模——去年美元占外匯交易的幾乎一半,而人民幣連5%都不到。” 瑞穗證券董事總經理也認為,“多點開花”利于中國,他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競爭格局的形成有利于未來3年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發展呈現多點格局,中國央行可以采取多點開放的策略,讓各國加入競爭,促進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 此次習近平主席訪法期間,法國獲得了800億元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額度,雙方還同意繼續就“在巴黎建立人民幣清算和結算安排”進行討論。法國是繼英國之后第二個獲得RQFII額度的歐洲國家,且與英國得到的額度相同。 另外,記者采訪發現,盧森堡也是許多中國金融機構進入歐洲的重要跳板,甚至遠超過倫敦、法蘭克福。根據盧森堡財政部數據,目前盧森堡在歐洲各個人民幣業務處理中心中位居第一,盧森堡也是歐洲最大的人民幣證券結算中心以及領先的人民幣計價債券發行地。 升值抑制離岸中心建設? 人民幣匯率變化,究竟如何影響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形成進度?記者采訪發現,在該問題上,經濟學家、金融機構人員爭論激烈,甚至觀點截然相反。 有的經濟學家堅決認為,人民幣升值,將抑制海外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形成。“從過去幾年的歷史經驗看,人民幣升值導致資金大量流入境內,而不會從境內流出。而人民幣資金池不能達到一定體量,離岸中心就無法快速發展。”朱寧向記者分析。 “要一直等市場逐漸放棄人民幣單邊升值的預期,等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預期受到市場普遍接受,離岸人民幣中心才能真正形成。”朱寧告訴記者。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邊衛紅對此持相反觀點。她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離岸中心)前面幾年步伐比較快,這是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大背景下,才產生的快速成長。尤其香港離岸市場發展非常迅速。” 然而,人民幣2014年初來的貶值令這一趨勢的未來進展受到懷疑。“投資者以市場為導向,未來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可能性越來越大,一段時間內還面臨貶值壓力,走出去的投資者資金池能不能形成,有沒有可投資的產品?例如澳大利亞、中國臺灣人民幣離岸市場,在人民幣貶值預期下,債券市場發展較快,而金融產品交易少。”邊衛紅分析。 同時,中國的金融改革是人民幣離岸中心形成的關鍵決定因素。“關鍵是資本管制,離岸中心的市場深度不足,境內外的渠道不能暢通,產品不能多樣化,缺少吸引人民幣流入離岸中心的金融產品。”邊衛紅分析。 當然,人民幣長期升值仍是普遍預期。“不過貶值是階段性的,還沒出現逆轉性趨勢,未來人民幣匯率將雙向波動。”邊衛紅分析。 人民幣升值是否抑制離岸中心,存在經濟學的天然悖論。“人民幣升值會吸引歐洲投資者使用人民幣,但更要注意的是,升值后收益率將會下降,而這又將打擊使用人民幣的需求。”朱寧告訴記者。 中國改革是決定因素 記者采訪歐洲金融機構發現,影響人民幣使用的,除了人民幣匯率,他們更關心的問題是中國國內的改革。“人民幣離岸市場以及人民幣國際化能否得到快速推進,還需要人民幣匯率與利率改革、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等制度性安排的配合。央行也應在近一兩年內對上述領域做出適時安排,協調推進。”瑞穗證劵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向記者分析。 “如果境外人民幣量越來越大,就需要進一步實現貨幣互換,國內改革與對外開放必須協調。對于市場來說,貨幣的基本功能是貿易支付結算。而中國與歐洲的貿易量結算需求有多大,當地金融機構拿到人民幣能做什么(升值、投資金融產品),才是人民幣離岸中心形成的關鍵。”邊衛紅告訴記者。 對于中國投資者在人民幣離岸中心有何機遇,朱寧強調:“中國投資者在境內人民幣的投資機遇,遠大于海外,比如余額寶[微博]目前的7日年化收益率在5%以上,而離岸人民幣業務的收益率只有2%-3%,中國人哪里需要去海外做人民幣業務呢?海外投資者無法進入中國使用人民幣,才只能去離岸中心。” 未來格局由市場主導 “歐洲人民幣離岸中心與以往發展的明顯區別是,香港是政策主導的,其他金融中心更多是市場主導。”邊衛紅告訴記者。 “盡管倫敦、法蘭克福等城市爭做人民幣離岸中心,顯示了當前國際社會對于人民幣國際化的強烈需求,但誰能夠在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中呈現明顯優勢,最終還取決于市場的發展。”沈建光向記者分析。 然而,目前歐洲對人民幣的需求還有待發展。記者采訪發現,人民幣目前還未受到歐洲當地企業的高度重視,連私募股權基金都向記者表示,目前人民幣清算制度的設立,對其發展尚無直接影響。當然,長期來看,人民幣的便利化使用,受到歐洲投資機構的歡迎。歐洲私募股權與風險投資協會首席執行官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德國與中國的貿易往來,特別是企業間并購的增加,人民幣的便利化使用將有利于推進中國與德國之間的貿易、金融往來。” 朱寧更明確地指出,目前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仍處于準備期,尚未進入真正的大量使用時期。“目前各國積極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更多是制度上的引導,為將來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做準備,還處于準備期。” 人民幣國際化的漫漫征程才剛開始。“展望未來,諸多機制可以相繼建立,包括選擇建立人民幣清算機構,鼓勵更多的人民幣產品,通過擴大RQFII額度,讓離岸資金可以回流中國,為離岸人民幣提供投資機會。鼓勵海外個人、企業與中國企業海外投資加大人民幣的使用。”沈建光向記者分析。 總體來說,香港建設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歐洲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可以仿效香港經驗,從貿易端開始,進而擴展到投資領域,促進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沈建光向記者分析。 離岸中心多元化發展 對于金融機構、企業,準確預測歐洲各大金融中心未來的發展,將是投資收益高低的關鍵。有趣的是,對于這一關鍵問題,專家們意見比較統一——鑒于人民幣還沒有重要到足以改變國際金融中心格局,未來3-5年人民幣離岸中心仍將延續歐洲金融中心目前的基本格局。 沈建光也看好倫敦、法蘭克福。“當前,人民幣離岸市場建設最具有優勢的歐洲城市是倫敦,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倫敦在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競賽中一直充當領跑者。此外,法蘭克福也有一定優勢,一方面中德貿易占中歐貿易總額的近1/3,對人民幣結算的需求最為強烈。而另一方面,法蘭克福是歐元區金融中心,德國聯邦銀行和歐洲中央銀行均設在此地,具有地理上的優勢。相對而言,法國和瑞士建立離岸中心的基礎會弱一點,但中國央行可以多點開放的策略,讓這些國家也加入競爭,促進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 歐洲人民幣離岸中心將與其他地區形成多元格局。“全球離岸中心在不同時間段有不同發展軌跡,接下來新加坡快一點。未來將以中國香港為中心,多元化發展。歐洲是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天然有優勢,倫敦、法蘭克福發展將較迅速。”邊衛紅告訴記者。 英德競爭潛力大 盡管各離岸中心相互促進,然而在此人民幣國際化的初始階段,各國制度建設仍需要搶占先機,以吸引人民幣流入,形成盡可能大的資金池,而資金總量是金融中心建設的最重要衡量指標之一。“因為金融中心有明顯的慣性,一旦形成某個中心,人民幣與其他貨幣、各種金融產品的關系,以及用戶使用習慣,不容易再改變,因此各大金融中心才希望加速拓展人民幣業務。”楊常湧告訴記者。 中國及其貿易伙伴仍然面對重重問題,有待克服。國際金融與監管中心研究員凱瑟琳·沃爾什表示:“在中國,對沖外匯風險的成本,明顯高于許多離岸金融中心,這反映出離岸市場有更大的流動性,并且同業銀行的聯系更強。因此,雖然貿易雙方都可以從人民幣貿易計價中獲益,但前提是必須先處理這些問題,才可以充分獲取人民幣貿易計價帶來的好處。” 德國央行官員表示,歐洲央行和德國央行的所在地法蘭克福是歐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也是歐元區最大的金融中心。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伙伴,也是對華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人民幣結算將可增強德國與中國之間密切的經濟和金融關系。 目前,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和交通銀行都在法蘭克福設有分行。歐洲央行與中國人民銀行已簽訂了歐元和人民幣的互換協議,此次諒解備忘錄后設立清算銀行,將使人民幣與歐元支付系統接軌。相對不在歐元區的英國,法蘭克福在歐元對人民幣業務上明顯占有優勢。 而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則說,將英國與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聯系起來是英國經濟計劃的核心,在這方面,倫敦擁有不容置疑的優勢。過去3年間,英國政府一直努力確保自己在西方國家中處于進行人民幣交易的中心領先地位。他提到,人民幣清算和結算協議的簽訂表明,英國向成為亞洲之外人民幣離岸最大交易中心的努力推進了重要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