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網站3月30日刊登題為《安邦購買狂潮背后的隱藏成本》一文。作者為美國外交學會高級研究員塞巴斯蒂安·馬拉比。文章稱,一個節儉的亞洲大國依靠儲蓄和投資,一步步成長為世界經濟明星,讓發達世界既羨慕,又心生疑懼。當這個大國開始失去增長動力時,國內大公司便將投資興趣轉向海外資產。但缺乏經驗令這些公司舉步維艱。辛苦掙得的巨額國民儲蓄就這樣消失于黑洞之中。 這就是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末的經歷。那時,日本企業在美國大肆收購“炫耀性資產”——從紐約的洛克菲勒中心到洛杉磯貝爾艾爾酒店。為了收購貝爾艾爾酒店,日本買家為每間客房支付的價格相當于2016年的230萬美元。 文章稱,今天,至少從目前的并購戰中可以判斷,中國或許已經踏上了日本當年走過的道路。 證據一:直至最近,中國的海外收購大多集中在大宗商品領域。國有企業在市場價格高峰時期收購礦山和石油資源,但如今已經蒙受巨大損失。海外收購的理由是,作為大宗商品進口國,中國應該保護自己免受全球價格上漲的影響。但這些價格同樣也反映了中國海外擴張的不可持續。中國非但沒有謹慎地進行避險操作,反而對本國的增長進行了杠桿式的押注。 證據二:作為一家成立于12年前的地方汽車與財產保險商,安邦保險集團近來已經進軍財富管理領域,銷售收益率偏高的壽險合約,并使公司資產在一年多的時間里翻了一番。憑借客戶的儲蓄,安邦走上了瘋狂的海外收購之路——斥資近20億美元買下了紐約華爾道夫酒店,承諾以65億美元收購私募公司黑石集團旗下的酒店企業,并以140億美元高調競購喜達屋酒店及度假村國際集團。 文章稱,安邦的雄心并不局限于美國。據稱,該公司看上的炫耀性資產遍及30個國家。 安邦引用沃倫·巴菲特的例子來解釋自己打造商業帝國的行動。巴菲特成功地將一家保險公司發展成市值3510億美元的企業集團。但這種比較如同安邦的擴張速度一樣怪異。巴菲特的成功根植于“價值”投資的原則,尋求那些相對于賬面價值或現金流較便宜的公司進行投資。他只專注自己擅長的領域,耐心地一步步實現自己的愿景。安邦創始人吳小暉有著堪比拿破侖的氣勢,他曾經宣告“我們不但首戰必勝,而且每戰必勝”。 文章稱,安邦只是中國最近對外投資熱潮中一個極端的例子。今年以來,中國企業參與競購的海外資產規模已超過1000億美元,接近整個2015年實現的1060億美元的收購額。 文章稱,不可避免的是,大量的競購只能是愚蠢的競購:去年,按照中國企業收購出價的中值來計算,它們對目標公司的估值為33倍的市盈率,這意味著收益率為3%。 當然,有些中國企業的并購已經證明獲得了成功。 2005年,聯想收購了IBM的個人電腦業務,這在當時被揶揄為一場“蛇吞象”的交易,但現在看來,結果比預計的要好。中國企業相信,通過購入西方技術并學習如何管理西方品牌,可以讓它們走向價值鏈的高端。 文章稱,但如今,中國大部分追逐全球資產的資金是受政治需要的驅動。2014年末,中國領導層決定通過鼓勵國內企業投資境外,為升值的人民幣降降溫,讓國內出口企業受益。當時由于資本管制,這些企業無法購買美元債券,于是它們指示一支全球中間商大軍搶購可產生收入的地產。 文章稱,這種策略帶有很明顯的風險。中國企業高管習慣了9%或10%的經濟增速,缺乏在2%至3%的增速就算不錯的國家經營的經驗。而且,如果它們的海外投資活動是出于政治原因,那么,中國買家或許甚至不會關心是否具有商業價值。 買下洛克菲勒中心和貝爾艾爾酒店沒幾年,日本買家就被迫將它們虧本出售。總的算來,在這段時期,日本據信在美國地產市場損失了4000億美元。如果了解這段歷史,中國企業也許會更謹慎。當然,也許不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