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快車從《南方日報》7月16日報道中獲悉,橫琴在全國率先開展商事登記改革,實行與港澳類似的企業登記制度,企業最快在一天之內即可領到外資批準證書和工商營業執照。 橫琴新區行政服務促進局局長劉揚帶領該局工作人員正在謀劃一件“大事”:將企業注冊方面的表格內容按照澳門企業的習慣進行修改,“復印件”改為“影印件”、“身份證”改為“回鄉證”……這些微小的細節,凸顯的是橫琴對澳門投資者精細服務理念和對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追求和探索。 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不光要提供高標準的基礎設施,對于經濟發展而言,營商環境的“軟實力”亦十分關鍵。作為促進澳門適度多元發展最重要的平臺,橫琴著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借鑒港澳和世界先進經驗,開創了多項“全國率先”,正在逐步走出一條具有鮮明橫琴特色的“融匯大陸體制精華、兼具港澳發展特色”的體制機制創新之路,釋放“制度紅利”服務澳門經濟的適度多元發展。 橫琴在全國率先開展商事登記改革,實行與港澳類似的企業登記制度,企業最快在一天之內即可領到外資批準證書和工商營業執照。 6月30日起,橫琴又推行企業工商營業執照、刻制印章、國地稅稅務登記證、組織機構代碼證“四證聯辦”,四證一章于2個工作日內即可同步發放,最快半個工作日出齊證件,這大大降低了項目的注冊成本,方便了澳門企業入駐和發展。 除了注冊環節,橫琴在國內首次以提示清單形式向社會公開市場主體違法經營行為(工商行政管理類),企業只要輕觸鼠標,就可快速查詢到經營的“雷區”和“紅線”。有澳門企業表示,提示清單免去澳企投資時對內地法律法規“水土不服”的顧慮,可以吃下“定心丸”,放膽投資、放心經營。 成立廉政辦、率先開展財產公示制度、橫琴檢察院設立懲戒委員會防止檢察官濫用職權、國際仲裁院將落戶橫琴,這些在全國率先創新的舉措有效支撐起一個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和趨同港澳的市場規則,方便企業到橫琴放心投資。 企業入駐之后,跟進服務是關鍵。如果注冊門檻低但沒有精細的服務,澳門企業在橫琴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為此,橫琴成立全國首個澳門事務局,專門牽頭協調對澳門的各類事務,在行政服務大廳設立了“澳門投資企業綠色通道”,在外資審批、工商登記等方面專門服務澳門企業,讓澳門企業在橫琴發展也有“家的感覺”。 企業投資注冊、市場監管、法治環境、仲裁規劃、行政服務,橫琴體制機制創新看似與產業項目或發展速度無直接聯系,但對澳門企業在橫琴的發展至關重要。這些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措施推動橫琴構建準入環境最寬松、市場規則最透明、權力邊界最清晰、行政服務最高效的營商環境,這是澳門企業能夠在橫琴適度多元發展最重要的“軟支撐”。 優惠政策 創新舉措為澳門“量身定做” “政策高地”優化發展空間 在橫琴大橋南岸兩邊,有兩棟藍白相間的建筑——橫琴二線通道出島綜合樓、入島綜合樓,依托這兩座建筑和全國首創的電子圍網技術,橫琴在全國率先實行“分線管理”通關模式,真正成為開放程度最高、體制活力最強、創新空間最廣的“特區中的特區”。 目前,橫琴已經出臺或落實了增值稅和消費稅優惠政策、橫琴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出入境檢驗檢疫監管辦法、有關進口稅收政策、海關監管辦法等一系列政策細則,構成了全國首個“分線管理”模式政策框架體系。 這些創新政策,與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緊密相關。 由于澳門產業結構相對單一,《橫琴新區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通過稅收優惠的方式,引導高新技術、醫藥衛生、科教研發、文化創意、商貿服務等產業在橫琴發展,這與澳門重點發展的文化創意、科教研發、中醫保健等促進經濟多元發展的產業定位不謀而合。特別是“中藥飲片創新技術開發和應用”、“文化創意設計服務”、“跨境數據庫服務”等條目都是為澳門企業量身定做,為澳門企業進入橫琴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在海關和檢驗檢疫政策方面,相關管理辦法規定,橫琴對往返澳門與橫琴之間的澳門居民采取便利通關查驗模式,對澳門牌照小客車、粵澳兩地牌客貨車實施“一站式”查驗核放,便利澳門和橫琴的交流。另外,原產澳門的法檢貨物在橫琴銷售使用的,免予檢驗。這為原產于澳門的食品、化妝品等快速進入橫琴打開了方便之門,將有力擴大澳門相關行業的市場空間。 為促進澳門金融產業的發展,CEPA補充協議九在全國率先降低澳門金融機構進入橫琴的準入門檻,只需40億美元。如今,澳門國際銀行橫琴代表處已正式運作,總規模達100億元的粵澳產業引導基金則為澳門企業進入橫琴走向內地提供了便捷渠道。 此外,橫琴還頒布了在橫琴工作的港澳居民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補貼實施細則。這意味著在橫琴工作的澳門居民,都能享受與本澳同樣水平的個人所得稅額度,這在國內是最優惠的。 創新的優惠政策,有些與澳門產業發展似乎不直接相關,但包括財稅、個稅、檢驗檢疫、海關監管等在內的系統政策體系,為澳門企業和人才在橫琴發展、澳門企業的融資、澳門資本進入內地市場等創造了有利條件,對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意義重大。 合作模式 “以大帶小”創新中小企發展模式 “兩地共建”實現粵澳合作新探索 一個是社會主義制度,一個是資本主義制度,“一島兩制”的橫琴,如何合作才能“相得益彰、相互促進”、建設粵港澳更緊密合作示范區? 一邊是橫琴開發的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對項目的嚴格篩選,一邊是澳門中小企業較多、實力較弱的經濟發展實情,如何才能讓澳門實業界都能參與到橫琴的開發建設、拓寬澳門經濟的產業發展空間? 思路決定出路。橫琴深知,如果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對加快、深化兩地的產業合作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自啟動開發以來,橫琴就一直在嘗試探索不同的兩地合作模式。 位于橫琴口岸附近的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便開創了“一國兩制”的新實踐:橫琴將土地出租給澳門,澳門負責大學的建設以及建成后的管理,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適用澳門法律管理,這樣“一島兩制”的合作模式,可謂全國先河,也為粵澳合作探索了新路徑,積累了新經驗。 相得益彰、相互促進,澳門在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的建設中,借鑒內地的國企運作模式成立了澳門首家公營公司——澳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負責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的招商建設和運營工作,開創了“橫琴出地入股、澳門出資建設和招商運營”的合作模式。 針對澳門中小企業較多的實情,在橫琴的開發建設中同樣摸索出一個“以大帶小”的新模式。 2012年,40多家中小企共同創立了“澳門中小型企業聯合總商會”,并通過會員廣泛參股的方式,抱團參與橫琴勵駿友誼廣場的開發建設,這種方式成功破解了單一澳門中小企力量薄弱的問題,為澳門中小企進駐橫琴開辟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 據橫琴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對于兩地的產業合作,橫琴將通過龍頭企業“建園區”,中小企業“購物業”,微小企業“租商鋪”等三種渠道,為澳門中小企業進入橫琴創造良好條件,集中為澳門中小企業進駐提供長隆商業街、紅旗社區步行街、勵駿友誼廣場、新家園商業街、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等載體,拓寬了澳門企業的發展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