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貨、欠薪、停產、逼債……近來,太子奶站在資金鏈斷裂的繩索上,深陷資本困局。這都是風投惹的禍,是風投“逼死”了太子奶。
成也風投,敗也風投。
太子奶因獲得大額風投而成為同行驚羨的對象、媒體追逐的焦點:2007年1月,太子奶與高盛、大摩、英聯等方,共同出資注冊了離岸合資公司——中國太子奶(開曼)控股有限公司,其中高盛、大摩、英聯出資7300萬美元占該公司30%股權;2007年9月,太子奶獲得花旗銀行、比利時聯合銀行、香港華商銀行、馬來西亞大眾銀行等六大國際財團提供的5億元無抵押、無擔保、低息三年期信用貸款。
高收益背后必定有高風險。風險投資的確是無數創業者的“夢工廠”,但風險投資者不是救世主,更不是活雷鋒。他們斥巨資扶持太子奶的終極目標也不僅僅是培養一個重量級的大型企業,他們需要得到現金回報,而且投入越大,就越急于在最短的時間內套現,而最好的現金回報方式是上市。所以,上市不僅是太子奶的夢,更是他們在風投“押送下”不得不走的路。
如果把所有的寶都押在上市上,就難免急功近利,為了上市,太子奶煞費心機,四處燒錢跑馬圈地,同時為獲得巨額風投,還與蒙牛一樣與風投簽訂對賭協議,太子奶也因此被冠以“蒙牛第二”。
支撐蒙牛超常規極速發展的正是資本的力量,蒙牛跑出了火箭的速度,但效仿蒙牛的太子奶卻成了東施效顰,陷入資本困境,個中緣由有以下幾點:
其一,企業家境界上,李涂純(湖南太子奶集團董事長)仍需向牛根生(蒙牛集團董事長)看齊。在蒙牛,有一支以牛根生為首的優秀創業團隊。牛根生多年在個人或企業危機的風口浪尖上奔走,其于苦難中練就的氣量、氣魄與氣度使得這塊金子最終熠熠生輝。他具有很強的大局觀,并因奉行“財聚人散,財散人聚”而籠絡大批人才,他的部下不但商戰經驗豐富,且對他忠心耿耿。
相比之下,作為太子奶的掌門,李途純還需修煉內功,從他的“驚世駭言”可見一斑,他曾宣稱“我只喝乳酸菌奶,不喝常溫奶”、“我只和跨國公司競爭”,如此高調,必然會惹來“樹大招風”的隱患。
其二,蒙牛與太子奶的成長時機不同。1999年,蒙牛創業時,中國乳業上升期,市場需求呈爆炸式增長。而且,在這個市場井噴的利好時代,蒙牛一再放低姿態,贏得了伊利的“高抬貴手”,在伊利眼皮底下迅速壯大。
成立于1996年的太子奶,雖然資歷不淺,但不像蒙牛那樣幸運碰到過市場利好期。常溫奶切下了乳業市場的一大塊蛋糕,留給乳酸菌奶飲品的空間很少。專注的太子奶可能會領銜乳酸奶飲品,但要笑傲整個乳業市場并不容易。
其三,太子奶學到蒙牛的速度,卻沒學到蒙牛的質量。蒙牛沒有陷入“擴張餡餅”的詛咒,很大部分源于蒙牛重營銷的戰略。無論是從產品銷售模式還是廣告宣傳上,蒙牛都得心應手。2005年,是蒙牛跳躍式發展的一年,蒙牛不但搭上了湖南衛視風靡全國的“超級女聲”這輛順風車,還從光明“回收奶”危機中找到了“趁虛而入”的機會。因此,蒙牛的營銷術絕不可小覷。
但是,太子奶有營銷嗎?已有人不斷曝光太子奶在營銷上的軟肋,太子奶每一級的經銷商都會設商超版、明星版、時尚版三個級別,但產品換湯不換藥,都是乳酸菌飲料,只是在包裝上有所差異,同質化嚴重。缺乏有效的營銷術,太子奶拿什么贏得市場。
近幾年來,太子奶瘋狂擴張四處建廠,準備在全國建立八大基地,在太子奶的藍圖中,“八大基地一旦全面投產,太子奶集團的總生產面積將達到180萬平方米,其乳酸菌奶飲料的年產能將達到300億。”但是,憧憬成為國內乳業巨頭的太子奶,是否考慮到其產品的市場規模。
乳酸飲品的市場本來就不夠大,又被各個乳業巨頭覬覦。蒙牛為化解成本壓力,走高價值新產品路線,其中乳酸飲品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領域;伊利也在調整戰略,把更多精力放在酸奶等附加值產品上,太子奶的市場進一步被吞噬。即使八大基地順利落成后,太子奶既有的市場很難消化其巨大的產能。
其四,太子奶上市不逢時。2004年蒙牛上市時,乳業發展如火如荼,且中國宏觀環境也是一路高歌,和諧的大小環境都為蒙牛上市助了一臂之力。太子奶選擇在2008年上市則有些倒霉。一場乳業大地震讓整個乳業哀鴻遍野,雖然太子奶沒有高中“黑榜”,但太子奶也不能獨善其身。而且,整個2008年宏觀經濟形勢惡劣,原材料成本上漲、銀根緊縮、股市低迷、金融海嘯等,也讓投資者的錢袋緊了許多,這必然會影響太子奶的融資能力。
天時,地利,人和,太子奶都不具備,拿什么上市?
如今太子奶資金鏈幾欲斷裂,頭上又懸著對賭協議這把利劍,結局不外乎有三種:破產、股權轉讓求生、風投接管。無論哪種結局,都讓人扼腕惋惜。作為一家在乳酸菌領跑的冠軍企業,被風投“逼死”,實在可惜。
(本文作者為危機管理專家、中國危機公關品牌聯盟秘書長)
]]>本報記者 龍麗 北京報道
在瘋狂的擴張之后,太子奶資金鏈終于瀕臨斷裂。
10月初,太子奶集團董事長李途純便公開表示,“因世界經濟形勢下滑,國內宏觀調控影響,加之我們已投12億元建廠房、購設備,銀行又收走4億元貸款……”
近日有消息稱,因資金鏈斷裂,太子奶集團已開始大規模裁員,關閉位于北京、株洲等多地的連鎖店;其在西南地區的生產基地也已經停產,甚至有各地經銷商集體逼討債務。
“任何一個企業都會面臨一些困難。”10月28日,太子奶集團一位高層如此回應近期外界對太子奶的種種傳聞。
一時間,曾經風光無限的央視標王、號稱要分拆為三家公司分別上市的太子奶,陷入了危機漩渦。太子奶集團太子傳媒副總經理潘亦稱,目前,太子奶集團不方便回應坊間各種傳聞,但太子奶集團與有關投行將在15天之后展開重大合作。
危機四伏
“成都溫江太子奶對發放員工工資的承諾再度失信,一些主要領導避而不見。”
據知情人士透露,早在10月初,類似事件已在重慶發生。
當時,不少太子奶重慶辦事處員工集結在一起,向太子奶方面討薪。據悉,這些員工已經有近4個月時間沒有拿到薪水。除了普通員工外,曾對太子奶寄予厚望的數千名經銷商,也為太子奶的欠款充滿擔憂。
據太子奶在四川地區的一位經銷商介紹,太子奶采取的是“先打款,后發貨”的銷售模式,即以太子奶的品牌影響力,吸收經銷商的貨款,再用這些貨款購買原材料、組織生產,然后才發貨。
因此,幾個月下來,一旦太子奶停止供貨,不少經銷商都有欠款壓在太子奶。2008年7月,太子奶在山東、四川等地區就開始陸續斷貨,目前,除了河南等地區,太子奶在全國主要的市場幾乎都已斷貨。
之前,有媒體報道,一直為太子奶提供“貼牌生產”的重慶奇派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已經在今年7月停止為太子奶生產。另外,在太子奶的株洲生產基地,也有四個工廠停產。
而據記者了解,太子奶集團籌備許久的太子奶紅勝火商業有限公司株洲賀嘉土店和慶云店,已經關停。其在一份告知函稱,“鑒于公司目前的狀況,該公司不得不提出解除其與員工的勞動合同,合同解除日期為10月31日前”。
據了解,太子奶集團董事長李途純10月初發出一封“致全國各位老板的一封公開信”,其間透露太子奶獎金鏈緊張,甚至“銀行收走4億元貸款。”
據悉,在這封信發布不久,太子奶數名高層還聚在湖南總部,商討對策。而李途純更遠赴香港、美國談判,以求緩解資金難題。
上市變數
“上市時間表是有所調整,但我們還是要根據市場的情況,看未來怎么繼續走下去。”上述太子奶集團高層說。
事實上,太子奶高調宣稱的上市計劃,此前一直曲折不斷。
早在2004年,太子奶的銷售額在2003年8億的基礎上,突破16億元。連續兩年100%的增長,給太子奶帶來了無限風光。正是此時,太子奶開始籌謀海外上市。
蒙牛被太子奶視為榜樣。借力英聯和摩根成功上市的蒙牛,刺激了包括太子奶在內的一大批中國二線乳品企業。
當時,該集團一位高層也公開表示,太子奶將于2005年赴海外上市。據悉,為了籌備海外上市事宜,太子奶還與渣打銀行、霸凌基金等國際金融機構展開了合作。
然而,2年之后的2006年,湖南省金融證券辦公室上市辦卻突然傳出“太子奶暫停上市”的消息。對此,有業內人士推測,原因一是沒有海外上市的包裝;二是缺乏市場高速發展的后勁。
在各種揣測面前,太子奶的上市進程一直毫無下文,直到2006年底英聯現身。
據記者了解的情況,在英聯方面牽頭下,太子奶與高盛、大摩、英聯等方,于2007年1月,共同出資注冊了離岸合資公司——中國太子奶開曼控股有限公司。其中高盛、大摩、英聯出資7300萬美元占該公司30%股權。
此次引入投資者,再次明確了太子奶的上市目標。據李途純透露,太子奶還以1000萬年薪聘請了一位曾在美國、香港上市公司服務過20多年的財務專門人才。
之后,2007年9月,太子奶獲得花旗銀行、比利時聯合銀行、香港華商銀行、馬來西亞大眾銀行等六大國際財團提供的5億元無抵押、無擔保、低息三年期信用貸款。當時,李途純明確表示,太子奶已經審計完畢,很快可以上市。
按照李途純的構想,太子奶將按照產業鏈對旗下采購業務、制造業、營銷網絡等資產進行劃分,籌建上市公司,分拆后的公司將在3年內完成上市。其稱,其中至少一家公司,將在2008年北京奧運前完成上市。
但奧運已過,太子奶的上市計劃仍無跡可尋。
據悉,高盛等股東方給太子奶的上市期限是四年。對此,上述太子奶高層也表示,太子奶的危機對其上市計劃影響不小,該公司目前正在商討有關對策。
而潘亦則表示,15日之后,太子奶將聯手有關投行,發生重大變革。雖然,她拒絕透露太子奶與投行合作的具體細節。不過,有消息稱,太子奶近期正與高盛方面洽談有關股權轉讓事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