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報道說:“不斷升級的馬肉丑聞已經讓兩大食品大腕——雀巢和JBS陷入丑聞。總部位于瑞士的雀巢公司下架了在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面食餐點,并暫停所有含肉加工品從德國的進口;HJ Schypke在測試后被發現馬肉的DNA痕跡在1%以上;Buitoni的牛肉餛飩和牛肉餃子在意大利和西班牙下架。現在,恐慌即將蔓延到大洋彼岸的美國,像肯德基充滿紅色黏液神秘的“肉”。據統計,2月2日銷售的冷凍漢堡在一周內下跌了40%。
愛爾蘭當局調查確定了三個工廠加工被污染或摻假的牛肉產品:
愛爾蘭的銀冠食品、Dalepak和利菲肉類。銀冠和Dalepak都是ABP食品集團的下屬子公司,而ABP的矛頭指向歐洲大陸的供應商,主要來自荷蘭和西班牙。愛爾蘭當局報告了他們的研究結果后,英國食品服務管理局要求測試其所有的牛肉產品中馬肉的含量。測試顯示,法國制造商Comigel旗下牛肉食品中,高達100%含有馬肉蛋白。Comigel在16個不同的國家的超市擁有牛肉餐售賣網點,而且采購多來自羅馬尼亞等缺乏食品安全監管的國家。這樣的丑聞迅速蔓延,其在德國、瑞典、比利時、荷蘭、瑞士、愛爾蘭和英國的馬肉餐被下架。
微量DNA檢測發現,牛肉中混合豬肉最為普遍,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不同產品用同一生產線,并且生產過程清理不夠徹底,導致污染;第二種則是蛋白質添加劑的廣泛使用,其中含有DNA,大規模使用會產生規模經濟的效應。歐洲食品行業監管部門也對此默認:一個牛肉漢堡的最低合法牛肉含量可為47%。制造商也添加其他廉價成分,包括水和脂肪,用合成蛋白將水和脂肪結合在一起。這些產品可能會出現“佐料”的標簽。這些蛋白質添加劑最便宜的來源之一是豬皮,當然還有馬皮,直到現在也正在使用。比如,在之前的食品丑聞中,廉價雞胸肉中一般摻有豬肉蛋白、牛肉蛋白質和水,而牛肉蛋白質均來自水解牛皮。這在歐洲并不非法,只要正確標上制造商。如今,馬肉蛋白在牛肉中濃度已經很高,說明這個產業已經產生了規模性摻假。
Comigel在盧森堡塔沃拉一家工廠轉包裝其熟食產品,它的肉類供應商為Spanghero,后者從荷蘭商人Jan Fasen購來假牛肉,Jan Fasen目前已被定罪為欺詐。他有一家名為Draap的企業,并以英屬維爾京群島離岸公司的名義在2008年于塞浦路斯注冊。
食品和零售行業在最近幾十年里已經成為高度集中和全球化的行業。一些關鍵的玩家主宰了牛肉處理行業和整個歐洲的超市行業,他們開發出了很長的供應鏈,無論他們在任何時點都能買到最便宜的加工食品。超市采購商和大品牌壓低了價格,肉類產品的消費者卻在減少他們的開支以面對經濟衰退。面臨價格擠壓的制造商的成本則一直飆升。而養活牛的成本——糧食,以及牛肉價格一直處于紀錄高位,能源成本也一路飆升。真正的牛肉價格和采購公司愿意支付的成本之間有一種錯配。
歐洲的屠宰場通常直接受雇于政府,但趨勢是逐漸放開,比如屠宰場需要有一個官方的獸醫在場檢測即可,超過一定規模需要有一個肉類衛生檢查。當上屆政府開放之后,較小的屠宰工廠不再受日常檢查,而食品標準局的權力有限,因為它依賴于行業警示自愿測試的結果。執法權在很大程度上屬于個別地方當局和貿易標準官員,但他們的預算已被削減。
中國的奶制品安全和歐洲略有兩點不同:一個是供應鏈。因為國內實行間接稅,即每一個環節政府都有利益在其中,所以對中間商和政府而言,中間環節越多越好, 最終成本壓力都轉嫁到消費者手中。而歐洲實行直接稅,政府并沒有直接利益在其中,之所以供應鏈這么繁雜,完全出于企業對于監管的規避。二是監管。盡管歐洲金融危機導致監管人員預算不足,但杜絕了危害人體健康的“二級摻假”,但迄今并未發現人工蛋白摻假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