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世界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瑞士承諾,將自動向其他國家交出外國人賬戶的詳細資料。這是全球打擊逃稅舉措的最重大突破之一。這一決定性的舉措,象征著瑞士告別了幾百年來堅持保護銀行客戶隱私的做法。
對于瑞士而言,接受改變傳統的協議,是在美歐方面的壓力下被迫的無奈之舉。
瑞士的“避稅天堂”坍塌后,富人們最關心的問題是,下一個天堂在哪?
“避稅天堂”坍塌
瑞士是全球離岸金融中心,同時也是外國人的“避稅天堂”。
視為競爭力之本的瑞士銀行保密傳統由來已久。根據1934年通過的《聯邦銀行法》,瑞士銀行應防止客戶信息被第三方獲知,無論第三方是私人還是官方。瑞士銀行因此贏得全球客戶信賴,吸收離岸財富逾2萬億美元,瑞士也因其銀行業保密傳統缺乏透明、涉嫌幫助客戶逃稅被指責為“避稅天堂”。
瑞士政府昨日發表聲明,就其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下稱“經合組織”)簽署的關于實施銀行間自動交換信息標準的宣言表示支持。
銀行間自動交換信息標準由經合組織提出,在今年2月二十國集團財長會議上通過,旨在通過讓銀行信息在各國司法部門之間自動交換以打擊逃避稅行為。
5月6日在巴黎舉行的經合組織年度部長會議上,包括瑞士和新加坡在內的40多個國家簽署了這一宣言。
瑞士金融事務部門昨日表示,該宣言凸顯出瑞士通過信息自動交換以打擊稅務欺詐和逃稅行為的決心。
簽署該宣言意味著以銀行保密傳統著稱的瑞士將接受這一新標準,承諾在該標準下提交外國客戶的賬戶信息。
瑞士最大銀行瑞銀集團就此回應稱,瑞銀致力于遵守全球標準,就瑞士政府參與經合組織制定該標準的進程表示歡迎,瑞銀集團在實現客戶守法納稅方面有著嚴格規定。
瑞士僅是第一站
因為金融信息不透明,稅率極低,為部分企業和個人避稅,甚至為洗錢提供了便利,避稅天堂一直廣為詬病。瑞士因嚴格秉持銀行保密法而壓力巨大,尤其是美國稅務部門一直要求瑞士銀行公開美國企業和個人銀行信息。德、法、英等國也嚴厲批評瑞士吸納本國避稅客戶,甚至呼吁把瑞士列入“不合作的避稅天堂”黑名單。
最近幾年,美國財政吃緊,一度出現“政府關門”。作為一項應對策略,美國對于本國公民及綠卡持有者的海外賬戶的打擊力度不斷升級,其間美國政府通過了《海外賬戶納稅法案》(下稱“FACTA”)。
由于追收海外賬戶稅收是一個國際性難題,美國要真正實現監管目標,就必然涉及國際合作以及國際稅收政策的重塑。而整個歐洲在歐債危機的壓力下,也有打擊海外逃稅的意愿。在雙方的合力之下,世界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瑞士便是首先必須被攻克的堡壘。
事實上,截至目前,包括瑞士、開曼群島和澤西島等長期以來的避稅天堂已經與美國簽署或接近簽署協議,以更加方便地按照FACTA框架轉交稅收信息。此外,英國等9個國家已與美國簽署了FACTA,還有近百個國家正在與美國談判。
同時,這也符合中國反腐力度加大的大趨勢。
業內普遍預計,中美簽署上述協議的時間不會太晚。事實上,在去年7月的“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中美雙方承諾,將盡最大努力就FACTA實施達成政府間協議。
一個引起廣泛關注的信號是,中國國務院2013年對《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進行修改。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范圍為中國居民與非中國居民之間發生的一切經濟交易以及中國居民對外金融資產、負債狀況。若未能按規申報,處罰包括:由外匯管理機關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對機構可以處3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可以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中國目前資產不明的狀況比較嚴重,這一規定在對資金流動監測作準備;同時也是依據國際慣例,將中國居民的海外金融資產及負債納入統計,完善統計口徑。
中國社科院財經院研究員楊先勇對本報記者表示,這個事件本身,就意味著對海外資產征稅政策的執行正在收緊。
下一個天堂
瑞士是全球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擁有300多家私人銀行,管理的離岸資產總額高達2萬億美元,占全球儲蓄總額的1/3。
新加坡的離岸資產規模及銀行數量緊隨其后。在亞洲,新加坡也曾被視為避稅天堂,主要吸引來自亞太和中東的客戶。2012年底,新加坡基金經理運作的資產總額高達1.33萬億美元。
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專家普遍認為隨著瑞士面臨的壓力不斷增強,新加坡不久之后將會取代瑞士。
盡管身處全球金融監管不斷加強的背景下,新加坡受影響一直較小。不過,本周二,新加坡表示已經同意公開美國個人和企業的銀行存款信息,以幫助美國打擊逃稅行為。
除了瑞士和新加坡,“避稅天堂”還有列支敦士登、塞浦路斯、盧森堡、安道爾、摩納哥、瑙魯、百慕大群島、巴哈馬群島以及英屬維爾京群島等43個國家或地區。
香港投資移民中介智易財富管理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方偉仁對《第一財經日報》稱,此次47國簽署共享銀行資訊,主要是為了針對全球偷稅漏稅的情況,盡管如此,對于部分富豪來說,卻仍舊可以將資產轉移至巴拿馬、迪拜等尚未簽署協議的地點。
“實際上這種協議在開戶的時候,你可以不用主動披露具體資料,只是萬一查到你,你不得不提供所有財務資料。”方偉仁說。
在這種協議簽署后,對于第三方理財的公司影響并不大,由于投資移民公司所選擇的產品都是面向大眾發售,注冊所在地早已屬于需要披露的國家或地區,而且大部分投資者的目的是為了投資求高回報率而不是為了避稅,所以受這類政策影響不大。
而另一外資信托界專業人士對記者稱,此次協議的簽署對信托界也有不小的影響,因為銀行在披露信息的同時,也必須將掌握信托里所有的信息。不過,早在各國簽署相關協議前,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如美國、英國、加拿大等)以及一些離岸司法管轄地(如BVI、開曼群島等)早已簽署相關或類似稅務信息交換協議。但這并不影響最近幾十年來大量的富豪通過合法的信托方式達到自己傳承的目的。
不過,信托作為英美法系下幾百年來使用的財富傳承和資產保障的工具之一,其對信托信息(包括信托的成立人、受益人、信托資產等)的隱私和保密等級確實比其他持有資產的法律形式更加高級。
即使今天,大部分國家或地區都簽署了雙邊協議和稅收信息交換協議,但信托法賦予信托本身的信息是嚴格保密的,不會向社會公眾公開披露,甚至連非信托受益人的其他家庭成員都可能無從知曉。即便如此,信托也不能逃避任何國家的法律制裁(反洗錢法等)和納稅義務。
而上述信托人士指出,對資產保密性高度關注的富豪,會在第一時間選擇在尚未簽署該協議的國家或地區設立銀行賬戶,也可能會透過離岸公司、信托、基金等形式進行投資和資產管理。
小常識
離岸金融中心,是指主要依靠低稅或者免稅政策大力發展離岸金融業來吸引逃避本國稅收和其他目的的國外資本,以發展本國經濟的地區。投資人的公司注冊在這些地區后,投資人不用親臨注冊地,其業務運作可在世界各地的任何地方直接開展。
離岸金融中心不但具備國際金融中心的條件,即國際化金融管理體制、高度經濟自由化、非居民參與的資金融通,還需在商業信息保密、商業組織登記和管理、國際協定和國際義務履行方面有特別立法,并且完全免除稅賦。
]]>2013年10月15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宣布,瑞士簽署了《多邊稅收征管互助公約》,成為該公約的第58個簽約方。《多邊稅收征管互助公約》旨在通過開展國際稅收征管協作,打擊跨境逃避稅行為,維護公平稅收秩序的多邊條約,瑞士正式加入這一公約意味著具有300年歷史的銀行保密制度結束了。
瑞士銀行保密制度由來已久,利弊參半
瑞士銀行保密制度產生于1713年,已沿用了整整3個世紀。一方面,瑞士銀行保密制度對其業務發展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也給瑞士銀行業帶來了不少麻煩。
瑞士金融業非常發達,惟一的國家監管機構——瑞士聯邦銀行管理委員會目前監管著370多家金融機構,瑞士的金融機構提供了品種眾多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憑借專業的客戶服務、先進的管理以及中立國穩定的政治與法律環境,瑞士成為全球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占有35%的市場份額,被公認為國際資產業務管理的全球領導者。瑞士銀行業能取得如今的業績與其銀行保密制度密不可分。瑞士銀行保密制度產生于1713年,已沿用了整整3個世紀。1934年,瑞士制定了西方第一部銀行保密法,為國內和外國投資者提供了廣泛的保護。該法律要求:金融從業者,無論高級管理人員還是普通雇員,未經存款人同意,均不得泄露任何與其業務有關的資料。一旦有人違反保密法規,將面臨6個月到5年的監禁和最高5萬瑞士法郎的罰款,且保密協議終身有效,不因銀行職員的離職、退休、解雇而失效。一方面,瑞士銀行保密制度對其業務發展大有裨益。
在銀行保密法以及中立國政治地位的庇護之下,瑞士的金融機構可以拒絕政府對客戶賬戶的調查和監控,除非有確鑿證據證明存款人存在犯罪行為,否則賬戶的信息會受到永久性保護,任何政府機關,甚至是法院都無權調查與干涉。沒有賬戶持有人所簽署的法律文書,該賬戶信息永遠都不會被第三方知曉。客戶還可以選擇自己認為最安全的方式來辦理業務,甚至可以永不露面。此外,瑞士各銀行普遍采用密碼賬戶、代名代號等強化保密措施,建立非實名的“數字賬戶”制度。正因如此,瑞士銀行吸引到來自世界各地源源不斷的金融資產,成為全球重要的離岸金融中心。另一方面,銀行保密制度也給瑞士銀行業帶來了不少麻煩。
第一,嚴格的保密法規,不征或者低直接稅率使瑞士成了很多富人逃避納稅和其他社會限制的“風水寶地”,被稱為富人的“避稅天堂”,這引起了眾多資金流出國的強烈不滿。
第二,保密制度使洗錢等犯罪活動成為可能。由于保密制度使瑞士銀行對客戶的資金來源以及流向嚴格保密,因此使企業、組織利用其進行洗錢等犯罪活動成為可能,這嚴重損害了國際金融體系的穩定。
瑞士銀行保密制度看似固若金湯,其實早已危機四伏
瑞士銀行業的保密制度讓許多富人將資金流出本經濟體,從而規避了納稅義務,由此對本國的銀行業、實體經濟和就業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打擊非法資金的隱蔽性行為和跨境資金逃避稅成為國際共識。
事實上,近年來,給瑞士銀行業帶來巨大財富和無限風光的保密制度已經是四面楚歌了,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爆發后,發達國家普遍遭受嚴重損失,為了擺脫經濟蕭條,各國競相投入巨資以刺激經濟,這加劇了財政收支失衡,瑞士銀行業的保密制度卻讓許多富人將資金流出本經濟體,從而規避了納稅義務,由此對本國的銀行業、實體經濟和就業帶來更加負面的影響。因此,打擊非法資金的隱蔽性行
為和跨境資金逃避稅成為國際共識。瑞士金融機構近年來成為美國加強海外稅收監管的重要對象,也是美國對境外金融機構采取實際懲罰措施最多的國家。
2009年,美國稅務機關起訴瑞銀集團,聲稱其幫助約2萬名美國人逃稅,瑞銀最終以支付7.8億美元的罰金,并向美國提供了4450名美國客戶的名字達成和解。
2013年1月,瑞士最古老的私人銀行——韋格林銀行因幫助百余位美國富人逃避稅收,美國紐約曼哈頓地區法院對其開出了5780萬美元的巨額罰款。隨后,韋格林銀行表示同意繳納罰金,同時宣布將永久歇業。韋格林銀行遭指控,被認為僅僅是美國對瑞士銀行業展開全面調查的前奏。
2013年2月14日,瑞士和美國簽訂政府間協議。瑞士同意銀行披露其美國賬戶信息;同時,美國也提供給瑞士銀行特別優待,這標志著瑞士銀行保密制度已經走向終結。除了美國,歐盟方面同樣毫不手軟。2004年瑞士與歐盟一些國家簽署了雙邊協議,如果該國公民沒有在其國內報稅,則瑞士將代扣該公民在瑞士賬戶的15%至35%的所得稅。此外,歐盟計劃2013年年底前廢除銀行保密制度,以打擊逃稅行為。另外,同樣執行嚴格保密制度的盧森堡也決定加大銀行透明度,協助打擊外國儲戶避稅。
對瑞士銀行業沖擊或將有限
雖然會在短期內給瑞士銀行業乃至瑞士經濟造成一些負面影響,但憑借瑞士銀行業幾百年的積累和品牌價值,依靠專業、嚴謹、高效的服務重新獲得客戶的認可并不太難。
銀行業是瑞士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瑞士銀行業協會有關統計顯示,瑞士金融業貢獻了瑞士10%以上的GDP,瑞士的勞動人口中有6%的人從事金融行業。
不容否認,瑞士正式加入上述公約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瑞士離岸金融中心的業務,金融機構的盈利前景會受到沖擊,從而會拖累瑞士經濟的增長。
但是,硬幣有正反兩面,我們也不應對瑞士銀行業的未來過分悲觀。
第一,從設立銀行保密制度本身的目的看,保密制度并不是為了向躲避犯罪偵查,逃避稅收等罪惡行徑提供便利,其原本意圖是體現瑞士銀行業對客戶的忠誠、保密的服務理念。
第二,從瑞士銀行業的核心競爭力看,其在全球金融界的地位和品牌價值是通過幾百年的嚴謹、專業、高水準服務和管理鑄就的,不可能隨著保密制度的終結而轉瞬即逝。
第三,從國際競爭看,目前國際上加強稅收合作的意愿非常強烈,許多國際知名的“避稅天堂”和全球主要離岸金融中心均開始主動尋求合作。從長期來看,銀行保密制度終將消失,“避稅天堂”也將不復存在。因此瑞士也不會未來在與其他“避稅天堂”的競爭中處于劣勢。
第四,從全球銀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看,隨著全球財富管理業務的迅速擴張,瑞士銀行業的盈利前景仍然被看好。據凱捷咨詢公司與加拿大皇家銀行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高資產凈值人士的人數與可投資財富總數在2012年強勁增長。富裕人士財富預計將以每年6.5%的速度增長,在2015年增加至55.8萬億美元。瑞士銀行業也必將從中得到更大的發展。
總之,瑞士加入《多邊稅收征管互助公約》雖然會在短期內給瑞士銀行業乃至瑞士經濟造成一些負面影響,但這符合國際社會加強金融監管,打擊跨境逃稅避稅、洗錢犯罪的趨勢。憑借瑞士銀行業幾百年的積累和品牌價值,依靠專業、嚴謹、高效的服務重新獲得客戶的認可并不太難。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