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初德國求職者列表上充斥著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人,基社黨便警告可能出現社會寄生蟲的情況、且可能成為“貧窮移民”。但根據經合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最新調查,大多數來德國長久定居的民眾有著相似特質: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獲得永久居留權的新移民大多來自中、東歐,包括波蘭、羅馬尼亞、匈牙利和保加利亞等國。經合組織的力比錫(Thomas Liebig)表示,自2007年來,四分之一的移入人口有大學或技術學院學歷、其他大多數有專業證照;若將來自歐盟的移民者及其家庭成員納入計算,約有70%的人在2012年年底找到正職工作。
歐債助長移民潮
經合組織將擁有居留權并至少待在該國一年的民眾記入移民。從2011到2012數值跳躍38%,一舉升到40萬人,這也使得德國在34個工業國中,僅次于美國,在移入數量上排名第二。
這股移民旋風,或是力比錫口中的“移民熱”,主因便是縈繞不去的歐債。在德國找工作的南歐民眾,主要針對有缺工情況的自然科學、工程師、數學家或信息領域。而所謂的勞工遷徙自由(Arbeitnehmerfreizügigkeit),代表歐盟成員國公民,能自由地在其他國家居留三個月來覓職,這也減輕了求職者壓力,四分之三的長期移居者都藉此機會進入德國。
不只是越來越多移民遷入,他們留德的時間也隨之增加:有二分之一的歐洲移民在德國待上超過一年。除了持續影響的歐債外,德廠與歐籍移民對彼此有了更深的認識。資方了解移民能帶來怎樣的價值,移居者也知道能期待獲得怎樣的待遇。若公司從一位移工上得到正面經驗,那也會想藉其人脈尋找其他有能力的員工,這個網絡效應非常的有用。
可預期的熱潮終點
波昂移民與跨文化研究所(Bonner Institut für Migrationsforschung und Interkulturelles Lernen,BIM)所長塞力克(Hidir Celik)認為移工帶來利多且“增進國家的經濟穩定。”他并提及歐債國亦能從中獲利:移工在德國賺到的新水能讓他們支持家鄉的家人,甚至是國家本身。
現在主要的問題是,這些德國長期需求的勞工,是否會留居德國?專家對此看法一致,移民熱終將結束,倚賴歐籍移工不會是長久之計。塞力克:“一旦歐債國的經濟好轉,則這些移工大多會返國。”力比錫也抱持相似看法,他認為至少這將是中長期趨勢。也因此德國目前增加其對非歐盟國,亦或所謂第三國家開放是件好事:“舉最大移入國波蘭為例,現已有經濟回穩的征兆。這也是其他歐債國未來將踏上的道路,他們的態勢非常可能轉好。”
歐思納布魯克(Osnabrück)移民與跨文化研究所(Institut für Migrationsforschung und Interkulturelle Studien,IMIS)的歐特默(Jochen Oltmer)說道,移民與景氣周期高度相關:“若檢視過去數十年的發展,便能發現移民趨勢呈現周期性的上下擺蕩,”若德國景氣走衰,則會有眾多在過去數年搬至德國工作、并被歐特默視為“大部份為年輕、受高等教育、具高度積極性”的移工返回母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