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丹透露,粵港澳自貿區已從中央傳來好消息,“總書記、總理都支持這件事情”。同時主體方案也“改了無數遍”,且已征求28個國家部委的意見,目前主體方案仍在研究中。朱小丹稱,將尋找合適機會向國務院正式申請。
他說,粵港澳自貿區和上海不一樣,特定的開放對象是港澳。“要拿出來的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將更充分、更短的清單,肯定比上海的要短。”他說,粵港澳自貿區何時獲批未有時間表,但廣東將為港澳企業的發展打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粵港澳自貿區發展可期。
朱小丹談到,廣東今年一季度進出口處在比較困難時期,首當其沖是貿易按年下滑20%,而廣東今年至少需要完成2.5%的增長任務。廣東對港澳去年進出口額逾2000億美元,接近全省貿易總額的25%,故朱小丹指“穩住港澳就穩住了一大塊。”
此外,上海自貿區建設穩步推進。工信部昨公布上海自貿區外商投資經營增值電訊業務的試點管理辦法。申請經營增值電訊業務的外資企業必須具有開展有關業務的資金及專業人員,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100萬元人民幣,服務設施須設在自貿區內。
]]>正如香港財經媒體指出,上海自貿區著力發展金融與服務業,與香港支柱產業雷同,一旦露出崢嶸,便是香港的有力競爭對手。在一定時段內,上海自貿區肯定會對香港造成壓力,業務雷同、產業近似,上海不可避免地會分流一部分香港的業務。
白話來說就是上海要搶香港飯碗。
而面對上海自貿區的成立,不僅香港“心生醋意”,廣東也酸味十足。所以,設立粵港澳自貿區,廣東最積極,因為在上海自貿區獲批之后,一直作為改革前沿陣地的廣東就倍感壓力和焦灼。因此,在原有粵港澳合作和相關課題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升級推出“粵港澳自貿區”的構想,是順理成章。
消息稱,廣東粵港澳自貿區方案已于本月中旬正式上報國務院,此次由廣東發改委牽頭的粵港澳自貿區方案上交,意味著經過多方的權衡之后,方案已經成熟。知情人士分析,廣東方面就自貿區方案與高層的交流已超過20多次。而且,粵港澳自貿區的方案也被多方人士看好,特別是考慮到與港澳之間的關系,獲批的可能性較大。
其實,無論粵港澳自貿區是在何種方式下出臺,其用意或許是“一箭三雕”。
其一,可以打消香港的顧慮,安撫香港。因為,粵港澳自貿區的出臺,對香港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港澳自貿區是區域性自貿區,主要是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特性及優勢,推動服務貿易自由化,創造高端服務業合作平臺,利用香港優勢提高珠三角和廣東地區的經濟發展。這個定位,避免了將來的”龍頭”之爭,突出了香港的主導帶動作用,意味著廣東為香港服務業拓展內地發展空間,提供了更大、更全面的平臺。一旦粵港澳自貿區獲批,香港即可擴大市場地盤,增加經濟規模,對港企更是商機。而且,自貿區內金融改革有助于克服建設過程中的金融短板,有助于為全國金融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積累經驗,未來有望與香港一道促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共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多方都會受益。
而且,通覽粵港澳自貿區方案,可以看出對香港是“青睞有加”。廣東在粵港澳自貿區政策方面,參照已出臺的中國(上海)自貿區總體方案,并進一步提出創新體制機制的思路與措施。如在“負面清單”方面,考慮到粵港澳金融合作等因素,比上海自貿區要更為開放。且從有關粵港澳自貿區的輪廓及政策訴求顯示,粵港澳自貿區雖然沒有像上海自貿區全方位開放的定位,但開放程度以及創新措施,較后者力度更大。
其二是,粵港澳自貿區的成立凸顯了中央設立備選項的含義。此前有消息稱,援引一位官員的話,大致意思是對于自貿區的建設,是成熟一個批復一個。農業銀行高級經濟師何志成對此直言,上海自貿區的推進沒有令中央滿意。他表示,推進自貿區的整體目標是適應金融全球化趨勢,“如果這一個(自貿區)推進不是很給力的話,還需要有備選方案”,這也是文件在強調建設上海自貿區的同時,推出其他自貿區的一個原因,“備選很重要”。此番論調似乎有一定道理,上海自貿區的成立初衷就是為了應付美國TPP方案,而TPP被視為美國重返亞太的標志,美國不再重視WTO,而這個TPP阻止中國進入,美國TPP的目的就是要與金磚四國和金磚五國相對立,所以,中國上馬上海自貿區,為的就是應對美國,且自貿區是可以復制的。
對此,農業銀行高級經濟師何志成還指出,對比世界范圍內的自由貿易區、自由港,如新加坡、韓國釜山、中國香港等地可以看到減免所得稅,以及如迪拜的非常明確的補貼政策;另外,上海自貿區亟待破題的另一個瓶頸是金融開放,他建議允許外國商品交易所建立自己的期貨交割倉庫,引入境外投資者參與境內期貨交易,擴大中國期貨市場對外開放程度。其實,除了方案已經上交的粵港澳自貿區,天津和重慶也紛紛躍躍欲試,搭乘上海自貿區頭班車。
其三,加強珠三角地區區域與經濟整合,開放和創新程度更大,手段更靈活。如果粵港澳自貿區最終得到批準,這將是在半年內批準的第二個國家級自貿區,因為上海自貿區才剛剛啟動,相關政策優惠還未公布,更不用說試點效果的評估。與立足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上海自貿區側重于金融改革試點不同,粵港澳自貿區更多側重于對外,著眼于廣東省與香港、澳門兩地的經濟聯系,更加側重于珠三角地區經濟整合。
例如粵港澳自貿區方案中提到的,廣東也希望在海關其他多個方面進行一系列探索。如探索建立“前展后貿”的貿易模式,探索在自貿園區建立“前展后貿”新型貿易模式,實現就地觀摩、簽訂合同、辦理進出口手續,并允許貨物出區展示展銷;支持園區實施啟運港退稅政策;擴大“綠色關鎖”的實施范圍,即從陸路口岸延伸擴張到海空港口岸,探索推進粵港澳三地監管結果互認、監管數據共享等。
另外,粵港澳自貿區除了參照上海自貿區鼓勵多種金融創新形式以外,按照廣東省的計劃,自貿園區不單設一級政府,設立法定管理機構并授予省級管理權限,依法負責自貿園區的開發建設、運營管理、招商引資、制度創新、綜合協調等工作。同時,整合海關、檢驗檢疫、邊檢、和海事等口岸單位的職能,形成協同統一的新型監管主體。這樣不僅能夠打破以往唯“招商引資”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模式,更重要的是體現了簡政放權思想,進一步發揮香港自由港和自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