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波是在3月25日由自貿區金融工作協調推進小組辦公室、上海市金融辦和自貿區管委會共同召開的自貿區金融創新案例發布會上作出如上表述的。
在業內人士看來,還未落地的“自由貿易賬戶體系”在整體金融創新體系中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該賬戶體系的構建為資本項目開放留下許多想象空間,也是其他金融創新政策落實的基石,因此極具“含金量”。
去年12月央行發布的《中國人民銀行關于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下稱“意見”)就提出,創新有利于風險管理的賬戶體系。實際上,在近期,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放開、深化外匯管理改革等政策細則已陸續出臺。上海市金融辦主任鄭楊25日表示,從制度層面來看,已基本形成了自貿區金融開放創新的制度框架體系。
所謂“自由貿易賬戶體系”,體現了分賬管理、離岸自由、雙向互通、有限滲透的核心。根據央行的《意見》,試驗區內的居民可通過設立本外幣自由貿易賬戶(以下簡稱居民自由貿易賬戶)實現分賬核算管理,開展一部分投融資創新業務;非居民可在試驗區內銀行開立本外幣非居民自由貿易賬戶(以下簡稱非居民自由貿易賬戶),按準入前國民待遇原則享受相關金融服務。具體而言,居民自由貿易賬戶與境外賬戶、境內區外的非居民賬戶、非居民自由貿易賬戶以及其他居民自由貿易賬戶之間的資金可自由劃轉;同一非金融機構主體的居民自由貿易賬戶與其他銀行結算賬戶之間因經常項下業務、償還貸款、實業投資以及其他符合規定的跨境交易需要可辦理資金劃轉;居民自由貿易賬戶與境內區外的銀行結算賬戶之間產生的資金流動視同跨境業務管理。
分析人士表示,自由貿易賬戶和境外賬戶之間的資金流動體現了“離岸自由”,而自由貿易賬戶與其他銀行結算賬戶之間的資金流動則體現了“有限滲透”,二者結合則體現了“一線完全放開,二線有效管住”的原則。尤其是《意見》中提到的為償還貸款、實業投資等跨境交易需求可辦理資金劃轉,為未來資本項目開放留下了不小的想象空間。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主管溫彬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的央行資本項目開放細則,從自由貿易賬戶向境內銀行賬戶的滲透可能將設置一個額度,并在資金劃轉的用途上給予規定,以此實現有限的資本項目開放,而伴隨著試點逐步成熟,開放程度也將更大。他還表示,對于資本項目開放的理解不能只限于外幣,未來推動資本項目開放可能將是沿著先本幣、再外幣的路徑,一些跨境的負債先放開人民幣項下的自由流動,再逐步敞開至外幣。
“之前的一些政策細則多是一些對于程序上、便利的內容,但是自由貿易賬戶根本上是測試資本項目開放的內容,更為關鍵。此前,離岸賬戶和在岸賬戶是隔離的,建立自由貿易賬戶之后,離岸賬戶和自由貿易賬戶是互通的,也就是說,通過自由貿易賬戶這個橋梁,離岸賬戶和在岸賬戶之間能夠形成互通,當然,互通程度取決于自由貿易賬戶對在岸賬戶之間的滲透程度。”澳新銀行中國經濟師周浩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中國銀行公司金融總部(國際結算)總經理程軍此前曾表示,在跨境資金監管體系中,自由貿易賬戶在較大程度上被視同為“境外賬戶”。通過構建“自由貿易賬戶體系”,實質上在試驗區內形成了一個與境內其他市場有限隔離、與國際金融市場高度接軌的金融環境,以服務于更加廣泛的涉外經濟活動需求。利率市場化、資本項目可兌換、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等金融體制改革具有較強的擴散效應,在機制不完善下貿然推動,容易造成政策套利與進程不可控,從而為金融體制改革穩步、可控推進帶來了難度。自由貿易賬戶體系設計則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創造新的路徑,通過“二線管住”有關政策,構建了與境內市場相對獨立的金融試驗田,有效切斷境外和區內金融市場系統風險向境內傳播。
據記者了解,目前銀行紛紛都在為自由貿易賬戶體系的落地做準備,靜待央行相關細則的出臺。周浩稱,其實,由于到現在自由貿易賬戶沒有真正建立,銀行開展已經落地的如利率市場化、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等金融創新業務比較有限,而該體系真正建立之后,金融創新業務的開展才更加便利。
戴海波還表示,當前,推進自貿區金融開放創新的關鍵,是推動已經出臺的政策措施進一步落地和實施,通過不斷創新和完善業務模式,進一步做大區內業務規模,為可復制可推廣打下基礎、積累經驗。為此,下一步將在進一步推動政策細則落地、區內金融交易平臺建設的同時,繼續通過創新案例,以點帶面,不斷推動自貿區金融開放創新。
“應該說,目前上海自貿區內開展的金融創新還是比較審慎的。大家之所以擔憂風險,是害怕資本項目開放過度對金融體系帶來沖擊,實際上,目前看來資本項目開放程度相對有限,未來將區內的相關政策復制和推廣,風險也是可控的。”周浩說。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在即,多家中資銀行披露了自貿區內機構和業務籌備情況。記者昨天從交通銀行、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獲悉,兩家銀行都將通過升格區域內現有支行,在自貿區新設一家分行。對于自貿區地域內原有企業,銀行將通過不同類別賬戶進行區隔管理,做到 “客戶什么身份,就開什么賬戶。”
交通銀行副行長錢文揮昨天表示,“未來自貿區內銀行機構可以為所有人辦業務,但會根據客戶的身份進行分賬管理。”他解釋說,由于歷史原因,在上海自貿區地域范圍內,已經辦理了不少銀行業務,原有業務不會自然升格為自貿區業務,仍受原有監管規則管轄。交行將采用分賬管理模式,嚴格區分自貿區業務和非自貿區業務,賬、表單獨設置、單獨計量、單獨核算、單獨考核。這意味著,哪怕其他區域客戶到自貿區銀行網點開戶,若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也無法開立自貿區賬戶。
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行長助理周和華告訴記者,在“分賬管理”過程中,中行對于自貿區性質的企業,將在登記企業名稱前加上“FTZ-”字樣(Free Trade Zone,即自貿區),其賬戶前加上“FTA-”字樣(Free Trade Account,即自貿賬戶),以示區別。離岸企業還可注冊開頭為“FTN-”的賬戶。自貿區地域內原有企業如果拿到了自貿區的工商執照,就可以開設新型賬戶。同一家企業名下也可以有兩種不同賬戶。
周和華表示,區內銀行與境內區外銀行不同之處在于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不同。自貿區內銀行可以服務離岸公司,可以根據自貿區金融政策,開展境內區外銀行無法開展的業務。從銀行經營模式看,區內外也不同。過去國內銀行是在政策保護下的非完全市場競爭環境下運行,但到了自貿區,就要在完全競爭環境下謀生存。業務流程、運行機制、報價機制和服務模式都不同,這將是銀行面臨的巨大考驗。
“不僅如此,今后自貿區企業所需要的不只是貸款這樣的單一業務,而是綜合的業務。包括匯率利率產品、大宗商品、衍生品、資產管理、債券發行、投資顧問等業務都會用到。”周和華說。
交通銀行負責人表示,自貿區內的金融競爭將十分激烈,外資行在境外有其經驗,中資行在跨境人民幣業務上有優勢,通過充分競爭,可以形成更好的利率價格,也有利于中資行學習借鑒。交行向監管機構遞交了300多頁的金融服務方案,交行將根據自貿區特點,對業務、產品、流程、風控和規則上進行調整,對系統進行適應性開發和完善。 (記者 孟群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