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意大利《24小時太陽報》消息,意大利奢侈品集團Giorgio Armani SpA 喬治·阿瑪尼(拓展選址信息)集團上周已經(jīng)向意大利稅務局支付2.7億歐元以和解稅務調(diào)查,這則消息已經(jīng)得到Giorgio Armani SpA 發(fā)言人的證實。
意大利稅務局的調(diào)查與Giorgio Armani SpA 喬治·阿瑪尼集團旗下三家全資子公司有關。盡管這三家公司已經(jīng)在2009年將稅務登記地遷回意大利,意大利稅務局認為上述公司在2002年至2009年期間的收入所得也必須在意大利繳稅。
過去兩年意大利稅務局對國內(nèi)企業(yè)逃稅的打擊力度前所未有,針對的正是Giorgio Armani SpA 等奢侈品集團這種通過離岸公司避稅的做法,多數(shù)目前已經(jīng)被意大利當局定性為逃稅行為,接受制裁和處罰。
據(jù)Bank of Italy 意大利銀行透露,意大利企業(yè)未申報的稅收額高達2000億歐元,雖然不能完全解決意大利經(jīng)濟衰退后的20000億歐元債務問題,但是10%幫助已非常不錯。
米蘭律師事務所Studio Legale Associato con Withers LLP 負責企業(yè)商務和稅務的合伙人Luigi Macioce 在接受《金融時報》采訪時表示,之所以意大利稅務局先向時尚集團“下手”是奢侈品集團很容易被定性為國際公司。
除了Giorgio Armani SpA 外,過去兩年涉及逃稅的還包括國內(nèi)兩大眼鏡制造巨頭Luxottica Group SpA (LUX.MI) 陸遜梯卡及Safilo Group SpA (SFL.MI) 霞飛諾、Dolce & Gabbana 杜嘉班納集團、Bulgari SpA 寶格麗、Prada SpA (HK:1913) 普拉達、以及Valentino Fashion Group 的前持有人Matteo Marzotto 家族,其中除Dolce & Gabbana 杜嘉班納表示不惜耗費大量資源曠日持久地與政府對簿公堂外,其他集團及涉案人員均表示和解并支付幾千萬歐元至幾億歐元不等的和解金。
]]>原文標題:逃稅:私人銀行業(yè)務的金剛鉆
絞盡腦汁計劃合法避稅節(jié)稅,這或許是世界各國企業(yè)、富人商人的一種共同狀態(tài)。甚至冒坐牢風險違法偷逃稅,為什么?因為這能給他們帶來實實在在白花花的銀子。
甚至可以說,幫助域外富豪隱藏財富是瑞士的國策,也是瑞士銀行業(yè)的文化。對他們來說,監(jiān)管也可以創(chuàng)造不義之財:在資本市場打劫,不再是智取“生辰綱”,而是要挾持法律,為己所用。
富人的標準年年水漲船高。據(jù)說,在當今的資本市場,有百萬美元以上的資產(chǎn)可用于投資的,才夠得上富人級別。按這樣的標準,截至2012年底,此類富人家庭在各國的戶數(shù)分別為:美國590萬;日本150萬;中國130萬;英國50萬;瑞士40萬;加拿大40萬;德國40萬;我國臺灣地區(qū)30萬;意大利30萬,法國30萬。這些富人錢多得用不完,需要有人幫其打理,所以,如今各類理財業(yè)務興旺發(fā)達,而理財又以私人銀行客戶業(yè)務為高端業(yè)務。私人銀行客戶是理財客戶中的富豪,可供理財?shù)馁Y金多,所付的傭金自然也多。2013年,瑞士信貸的財富管理業(yè)務和私人銀行業(yè)務的利潤為37億瑞郎,而相比之下,其投資銀行業(yè)務的利潤為22億瑞郎。私人銀行業(yè)務利潤高,但做起來不易,算得上是瓷器活,很多金融機構很想多攬這類瓷器活,但苦于沒有金剛鉆。若要細問,這金剛鉆到底是什么,不妨看瑞士銀行的經(jīng)驗,原來就是幫助富人避稅、逃稅。據(jù)美國議員的指稱,瑞士信貸為22000個美國超級富豪逃稅。
既然是逃稅,這項業(yè)務做起來當然就比較詭秘。街頭秘密遞送情報是諜戰(zhàn)影視劇中常見的鏡頭,如今的理財業(yè)務也用了不少諜戰(zhàn)手段:賬戶信息夾在體育雜志中傳遞,在電梯內(nèi)交易。瑞士的銀行在蘇黎世機場還設有分所,方便來往的美國富豪辦理理財手續(xù),相關賬戶還有一個代號SIO85。而其他國家反逃稅,也頗似諜戰(zhàn)。2008年后,德國和英國曾經(jīng)收買了歐洲最大金融控股集團瑞士聯(lián)合銀行集團(UBS)的某些雇員,由這些“內(nèi)鬼”提供銀行秘密賬戶的戶主名單,其中大多是美國人、德國人和英國人。美國人有電子系統(tǒng)實時監(jiān)聽,瑞士銀行家們已無法完全避開美國人的火眼金睛。
瑞士信貸向美國的客戶提供了跨境經(jīng)紀服務和理財服務,卻沒有在美國證交會注冊,這又違反了美國的法律。就在上個月,瑞士信貸與美國證交會達成和解,以瑞士信貸繳納1.965億美元了結(jié)此案。但與美國監(jiān)管機構和解并非易事:美國監(jiān)管機構會輪番上陣,同一機構反復出手。2009年,瑞銀集團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和解協(xié)議,同意支付7.8億美元,并交出300個客戶的名單。但協(xié)議的字跡未干,美國司法部又通過民事訴訟,向瑞銀集團索要52000個賬戶的戶主姓名。
瑞士信貸幫助美國富豪作弊,在瑞士本國并不違法。按照瑞士法律,除非第三方能夠提供有關賬戶的戶主身份,瑞士的銀行不得向其提供客戶的信息。對他們來說,監(jiān)管也可以創(chuàng)造不義之財:在資本市場打劫,不再是智取“生辰綱”,而是要挾持法律,為己所用。當銀行體系中的保密原則被廣泛地認為加劇了經(jīng)濟動蕩時,G20國家首腦們早已反復承諾將關閉避稅港,但許多國家仍然拒絕公布稅收機構獲得的個人資金在其本國的詳情。
而在瑞士,甚至還可以說,幫助域外富豪隱藏財富是他們的國策,也是瑞士銀行業(yè)的文化。即便瑞士信貸不做美國富人的逃稅生意,還可以為其他國家的富人提供類似服務。即便瑞銀集團金盆洗手,瑞士還有其他銀行愿意繼續(xù)幫助富人逃稅。瑞士有太多私有銀行,且大多是合伙制,通常無需披露信息,行動極為詭秘,善于為富人避稅。比如,Wegelin是瑞士歷史最悠久的私有銀行,也幫助域外富人避稅,其離岸賬戶的資金高達1.2萬億美元。
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在承認幫助美國富人借助秘密賬戶逃稅的罪名后,歷史最悠久的瑞士私人銀行,成立于1741年的韋格林銀行去年初宣布永久歇業(yè)了。只是,即便瑞士的所有銀行都金盆洗手,世界上還有其他許多司法轄區(qū)可以為頂級富豪們提供逃稅服務。離岸地是指當事人法定居住地或納稅居住地之外的司法管轄地,著名的比如開曼群島。截至2012年底,離岸地吸引財富的排行表如下:瑞士2.2萬億美元;中國香港和新加坡1.2萬億美元;海峽諸島和都柏林1.1萬億美元;加勒比海和巴拿馬1.1萬億美元;英國9000億美元;盧森堡7000億美元;美國7000億美元。其實美國的銀行也為別國的富豪藏匿財富,至于其中是否存在逃稅的銀行業(yè)務,外界無法知道,因為美國的理財業(yè)務也很不公開,更別說高盛集團也是幫助超級富豪藏匿巨額財富的老手。
雞鳴狗盜,城鼠社狐。歐美那些幫助富豪逃稅的私人銀行業(yè)務大抵如此。
]]>網(wǎng)上查看香港稅務局2 月下旬出版的《有乜新嘢》(What’s New),有多項訊息均是涉及納稅人少報了應納稅收入而遭判罰的,包括租金、薪俸收入及經(jīng)營所得。看來稅局的各項查核是日趨嚴謹了。
稅局一般向納稅人寄出的報稅表都要求納稅人在1 個月內(nèi)填回。如是新成立的公司,稅局自動把這期限延至3 個月,方便納稅人適應做賬和申報的要求。若公司選擇以電子方式提交的,還可多獲兩星期的延長。
租金收入不報
在此案例中,一位前任銀行高級職員被判逃稅罪名成立。此君擁有兩個收租物業(yè),但只申報了其中一個的收入,并自認另一個物業(yè)為自住。
兩個物業(yè)的按揭利息都申報了扣減。
涉及少報的租金收入共約120 萬元,逃稅約為12 萬余元。此君被判罪名成立,罰款20 多萬元及監(jiān)禁4 個月,但獲緩刑18 個月。
此例中兩個物業(yè)都有做按揭。按理,此君身為銀行高級職員,且有兩個單位收租,應非普通見識之輩。若是,不可能不知道有關物業(yè)按揭的數(shù)據(jù)是可以在田土 廳登記冊中看到的。持有兩個需按月供款的單位,如不放租取利,單靠一份薪金收入如何可長期維持?有此疑點,不惹起稅局來查才怪!
虛報慈善捐款
某君在2003╱04 年度至2007╱08 年度只捐了200 元的慈善捐款,卻虛報捐了共40 萬,圖避交薪俸稅共一萬六千多元。此君罪名成立,被判240 小時小區(qū)服務。
申報慈善捐款扣減,納稅人是要在填報稅表時附上有關正本收據(jù)的。如果只涉及一百幾十,推說是遺失了,稅局也可能不作追究,因要考慮其工作人員的成本效益,但此案例涉及幾十萬元,當然會問個清楚了,也許想好好認識這位大善人呢。
虛報40 萬元,除非已偽造好收據(jù),否則以為稅局不會索閱憑證,真要問聲「這樣也行」了!稅例規(guī)定慈善捐款的可扣除上限是應納稅收入的35%。捐得出40 萬元為善,此人需報多少收入才合理?兩相對照一下,稅局要查出其究竟真是話咁易。
借人頭領報酬
某身為小頭目的金融從業(yè)員利用下屬戶口領取公司發(fā)給他的報酬。每次從下屬處收回報酬后,就把款項存入自己及妻子的戶口,藉此減少應納稅收入。
自2002╱03 年度至2005╱06 年度,共少報了收入共108 萬元,少納稅近20 萬。此君罪名成立,被判罰款近39 萬元,約是原稅款的兩倍。
這是大蝦細的一個例子,可能是此行的慣例。其實這樣做十分愚蠢,因為下屬一時受壓可能屈從,心中必然不甘,協(xié)同做假可不是玩的。若日后翻臉,一聲威脅說要向稅局揭發(fā),瞞報者便一身蟻,多多掩口費也要付。而且這種心理威脅可能長期存在,何苦!
少報經(jīng)營所得
某女士經(jīng)營一家地產(chǎn)經(jīng)紀公司, 于1999╱2000 年度至2004╱05 年度期間,報出經(jīng)營收入共400 余萬元,其實際數(shù)字應是900 多萬元,即少報了500 多萬元,逃了55萬元的稅款,被判監(jiān)禁7 個月。
少報超過一半的收入,也太過分了吧!真想知道她是如何做得到的,可惜稅局的報道未夠詳細。
扣稅單據(jù)慎保存納稅人有責任要保存好用以申請扣稅的單據(jù),如慈善捐款收據(jù)及進修課程收據(jù)等。最近不少納稅人均收到稅局的查詢,要求提供有關證據(jù)。為了核證納稅人所報屬實,稅局還會發(fā)信給有關機構例如學校以作查證,納稅人不可不慎。
根據(jù)稅例,只有支付給符合規(guī)定的認可機構的費用才可依據(jù)稅例申報進修支出,且每年不可超過六萬元的限額。
逃繳利得稅
網(wǎng)上也有逃繳利得稅個案的報道。
某商人指示其兼職會計夸大公司的購貨額,甚至偽造供貨商發(fā)票,藉此高報成本,減低利潤。在有關年度內(nèi)少報了利潤1760 余萬元,逃稅261 萬余元。
此人被裁定十項逃稅及一項行騙公共收入罪名成立,判入獄15 個月及罰款130 多萬元,約是逃稅款的五成。
另一商人則短報了利潤3440 余萬元,且提交不正確的報稅表,被判罪名成立,判入獄18個月及罰款1170 萬元,約是逃稅款的一倍半。
粗略看兩個個案中,后者比前者逃稅款要多,故判罰較重也合理。納稅人如在調(diào)查中較配合稅局的工作,使他們耗用較少的時間和人手完成任務,有望可獲較寬大的處理。只判罰涉及逃稅款的五成,是屬于「最低消費」一類了,最高可達稅款的三倍。
來料加工與進料加工
據(jù)聞隨著內(nèi)地當局把愈來愈多的來料加工企業(yè)當成進料加工來辦,藉此納其入稅網(wǎng),香港稅局也質(zhì)疑過去凡見此類營生便許予百分之五十的免稅是否過分寬松。
聽聞可能會有覆蓋面甚廣的翻案之風。業(yè)者不知如何是好,因為此業(yè)的興旺日子已成過去了。于此鳥已換、籠已空之際才來翻案,難免令人覺得「灑向人間都是怨」也!
作者為香港執(zhí)業(yè)會計師
馮培漳
意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資料圖。
意大利最高法院8月1日終審判決前總理貝盧斯科尼4年監(jiān)禁,維持原判 ,但之前法院有關貝盧斯科尼5年內(nèi)不得擔任公職的判決被發(fā)回重審。
依據(jù)意大利2006年頒布的大赦法,貝盧斯科尼只需服刑一年,而且由于年過七旬,貝盧斯科尼不必到獄中服刑,可選擇在家軟禁或社區(qū)服務。
這起案件去年10月第一次判決,其間貝盧斯科尼三次上訴,這次判決為終審判決,不得上訴。由于貝盧斯科尼逃稅案即將超過訴訟時效,最高法院因此把審理程序提前。
檢方指控,貝盧斯科尼名下的梅迪亞塞特廣播公司在2000年至2003年期間利用離岸公司,從美國好萊塢購進電影和電視作品版權,從而虛增成本達到逃稅目的。今年5月米蘭一家法院就逃稅案二審判決貝盧斯科尼4年監(jiān)禁且5年內(nèi)不得擔任公職,對于現(xiàn)年76歲的貝盧斯科尼而言,第二項判決才是“致命一擊”,因為這意味著他的政治生涯終止。
當天,意大利電視臺播放一段貝盧斯科尼拍攝于自家住宅里的視頻,視頻中,貝盧斯科尼說,他是“一系列無法想象的指控和法庭審理的無辜受害者”,而這些“都沒有事實依據(jù)”。貝盧斯科尼批評意大利司法體系:“難道這就是我們想要的意大利?這就是我們熱愛的意大利?當然不是。”
]]>歐債危機爆發(fā)時曾有人預言,歐洲的“逃稅黑洞”也快被揭開了,這一天似乎來了。據(jù)《南德意志報》和北德電視臺近日報道,一個匿名消息來源向國際多家媒體提供了一大批有關全球“避稅天堂”秘密交易的數(shù)據(jù)信息。這些材料涉及170個國家的13萬人,披露了大批富豪及一些犯罪集團如何采取隱秘手段,通過開辦離岸公司和“空殼”公司,在世界一些“避稅天堂”將巨額資產(chǎn)隱藏起來,以逃避稅收。
經(jīng)濟學家驚呼,消息一旦全面披露,將“對巨大的世界經(jīng)濟黑洞最大一次打擊”。效果還是有了,4月8日,盧森堡財長Luc Frieden接受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周日報》采訪時表達了政策的可能轉(zhuǎn)變。他說自動交換儲戶信息是一個國際趨勢,“我們不能像以前那樣再嚴厲拒絕”。“盧森堡不依賴那些想避稅的客戶”。
260G逃稅文件流出
一旦公布,將是對世界經(jīng)濟黑洞最大一次打擊,這批資料披露者對金融行業(yè)有著深度了解和廣泛渠道的信息源
據(jù)悉,這批數(shù)據(jù)的信息量多達260G、250萬份文件,被德國媒體稱之為“有史以來最大的數(shù)據(jù)泄漏”,其中包括200多萬份電子郵件以及12萬余家在“避稅港”從事經(jīng)營的離岸公司及信托機構的名單,經(jīng)濟界要人、軍火商均在列。
從披露的零星材料看,英屬維爾京群島、庫克群島、塞舌爾群島及巴拿馬均提供對公司和個人提供“匿名存款”服務。“到我們這里來,無需擔心稅務機關的目光”。德國稅法聯(lián)盟的艾根特哈勒接受采訪時表示,匿名存款服務令逃稅很方便,因為涉嫌的納稅人不需要親自出馬。艾根特哈勒還表示,這種服務逐漸演變成了提供量身定制的方案的咨詢行業(yè),許多避稅天堂無需注冊記錄有關公司的所有權或資產(chǎn)的信息。
歐盟估計,逃稅漏稅每年造成約1萬億歐元的稅收流失。非政府組織“稅制公正網(wǎng)絡”的一項調(diào)查表明,約有總額高達21萬億到32萬億美元的資金匿藏在全球各地的避稅天堂,而2011年美國的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只不過15.1萬億美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南德意志報》已經(jīng)公布了一些細節(jié),包括菲律賓前總統(tǒng)馬科斯大女兒在英屬處女島的財產(chǎn)。報紙還披露,相關專家經(jīng)過長達數(shù)月的分析之后驚呼:“一旦公布,將是對世界經(jīng)濟黑洞最大一次打擊”,這批資料披露者對金融行業(yè)有著深度了解和廣泛渠道的信息源。
德國財長索要無果
掌握信息的《南德意志報》卻發(fā)表聲明,以不能損害新聞自由而拒絕提供。
據(jù)悉,德國也有個讓“逃稅狐貍”有空可鉆的漏洞。居住在德國的個人必須支付最高可達45%的個人所得稅,在德國注冊的公司也必須繳納公司稅和貿(mào)易稅。但艾根特哈勒解釋,如果一家公司接受一家離岸公司咨詢,那么離岸公司就會開賬單,然后把錢匯過去。這在稅務局看來仿佛是一個正常的交易。但這些錢就這樣轉(zhuǎn)匯出國,也不必納稅。在德國,舉證責任不在公司,而是在稅務局。
艾根特哈勒進一步指出,正是這項責任讓本國的稅務稽查系統(tǒng)不堪重負,“我們很難舉證。有時候光等外國相關部門的回應就要好幾年。另外,政治意愿欠缺。我總覺得,上層對于追蹤間接逃稅行為不是很積極。”
此外,德國政府的影響僅限本國境內(nèi)。“如果德國人把錢轉(zhuǎn)移到國外的話,德國稅務部門就無法找到這些錢。除非德國與這些國家簽有稅收協(xié)定,可以彼此交換信息。但是例如開曼群島這樣的地方怎么會對一項破壞他們賺錢模式的協(xié)議感興趣呢?”艾根特哈勒反問道,“就算簽訂了這樣一個合同,也并不意味著他們就會嚴格遵守所有條例。”
因此在德國媒體從匿名者手中獲取涉及170個國家的13萬逃稅者信息傳出后,德國財長立即通過發(fā)言人要求媒體提供德國逃稅者名單。但掌握信息的《南德意志報》卻發(fā)表聲明,以不能損害新聞自由而拒絕提供。
逃稅天堂不打烊
真實被制裁的只是因申請救助而撞到槍口上的塞浦路斯,各個避稅港的離岸金融業(yè)仍舊風光無限
“避稅天堂”大多是小型的海島國家或內(nèi)陸小國,自然資源稀缺,人口稀少,經(jīng)濟基礎薄弱。外資在當?shù)刈猿闪⒖諝す荆僖钥諝す镜拿x到其他國家投資,享受當?shù)氐亩愂諆?yōu)惠。
國際社會對“避稅天堂”弊端的輿論抨擊由來已久,但實質(zhì)性的監(jiān)管卻長期步履維艱,幾無成果。直到2009年,由于金融危機的蔓延,國際社會要求加強金融監(jiān)管的呼聲高漲,各國也相繼掀起查稅風暴及相關打擊行動,目標直指“避稅天堂”。
去年在希臘危機風雨飄搖之際,曝光出一份“拉加德[微博]名單”,兩千余名海外逃稅的希臘高官、富人一一在冊,他們在英國匯豐銀行瑞士分行開設了秘密賬戶,存有巨款。當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一位前高官指出,希臘每年逃稅損失占GDP15%至20%。
在2009年的20國集團倫敦峰會上,各國領導人同意對拒不合作的“避稅天堂”采取行動,并準備實施制裁。但實際上,真實被制裁的只是因申請救助而撞到槍口上的塞浦路斯,各個避稅港的離岸金融業(yè)仍舊風光無限。
當被問及最新發(fā)現(xiàn)的這批數(shù)據(jù)是否可以幫助國際范圍打擊偷稅漏稅時,數(shù)據(jù)記者塞蒙迪艾爾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但他同時表示,這一效果將是間接的,“我希望數(shù)據(jù)本身永遠不會被公開”。這件事的意義不在于把這些公司的數(shù)據(jù)信息全部公布在網(wǎng)上,讓大家可以看到誰轉(zhuǎn)移了多少錢、誰開了哪公司,“透明度必須由立法機關和各個國家自行決定。”
多年來,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等國際組織一直試圖制定打擊逃稅的措施以及規(guī)范相關規(guī)則。據(jù)經(jīng)合組織稱,自2009年烏拉圭、哥斯達黎加、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四個國家被列入“避稅天堂”的黑名單后,他們的工作出現(xiàn)一定的進展:共簽訂700個信息交換協(xié)議;近40次法院判決產(chǎn)生了修法的效果。
]]>呂云
NO.1
史上逃稅最多
幾乎沒繳過稅
美國億萬富豪沃爾特·安德森是美國歷史上偷逃稅款最多的人。
2005年2月,美國司法部逮捕了安德森,安德森被控成立離岸公司隱報資產(chǎn)和收入。據(jù)報道,這些設在巴拿馬以及英屬維京群島的離岸公司5年內(nèi)賺了5億美元。
安德森是通過電訊投資起家的億萬富豪,但是多年來,他幾乎沒有上繳過任何收入稅。他僅在1995年至1999年間所逃的聯(lián)邦和地方個人所得稅的金額就高達2.1億美元。
面對兩項涉及逃稅的重罪指控,安德森最終認罪。安德森被判入獄9年,并將2億美元交還美國政府。
NO.2
好萊塢“刀鋒戰(zhàn)士”
逃稅因“受教育不當”
去年4月,曾經(jīng)主演《刀鋒戰(zhàn)士》系列片的美國黑人男影星韋斯利·斯奈普斯被判3年監(jiān)禁。
2006年,斯奈普斯被控在6年時間內(nèi)沒有報稅,共欠稅1200萬美元。
斯內(nèi)普斯當庭宣讀了一份道歉信,為自己“代價昂貴的錯誤道歉”,但一次也沒提到“稅”字。他還說他的財富和名聲就像肉一樣“吸引著豺狼”,并說自己“本質(zhì)是好的,只是沒受到正確的教育”。
NO.3
棒球超級明星
逃稅“舊習不改”
1990年4月,美國棒球界超級明星彼得·羅斯對兩項逃稅指控認罪。羅斯是美國棒球大聯(lián)盟球員及總教練,曾效力于有名的辛辛那提紅人隊。他承認自己在報稅單上作假,并未將銷售簽名照片、紀念品以及賭博所得等計入個人收入。
羅斯被判5個月監(jiān)禁,罰款5萬美元,并被迫向美國稅務部門補稅35萬美元(含利息)。1991年1月,羅斯出獄。
10多年過后,2004年,“舊習不改”的羅斯再次陷入稅務麻煩。美國國稅局要求他補繳1997年~2002年間逃掉的97萬多美元收入稅。
NO.4
“頑抗”牙醫(yī)夫婦
拒認罪拒服刑
出生于上世紀40年代初的愛德華·布朗和伊萊恩布朗夫婦開有一家牙醫(yī)診所。2007年1月,布朗夫婦被控共隱瞞了逾200萬美元的可納稅收入,各自被判5年監(jiān)禁。但布朗夫婦堅稱,沒有人給他們看過任何有關他們需要繳稅的法律條文,所以他們認為自己不必納稅。
盡管布朗夫婦的逃稅金額相對較少,只有62.6萬美元。但是,因為他們拒絕認罪,拒絕服刑,而引起了全國性關注。最終,在頑抗近9個月后,10月的一天,便衣警察叩開了布朗夫婦家的大門,一時放松警惕,大意的布朗夫婦旋即被捕。
NO.5
真人秀冠軍
與公司扯皮
在美國,理查德·哈奇曾一度家喻戶曉,他是美國最火爆的真人秀節(jié)目《幸存者》第一季的冠軍,贏得了100萬美元獎金。但他從來沒有為這100萬美元納過稅。
哈奇聲稱,《幸存者》的主辦方——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曾主動提出為他的100萬美元繳稅。最終,在事實面前,哈奇自己搞錯了。2006年,哈奇被判入獄51個月。
NO.6
沃爾瑪巨頭
偷錢向工會行賄
湯姆·庫格林曾任沃爾瑪公司的副董事長。2006年,庫格林東窗事發(fā),他以逃稅、貪污和盜竊罪被指控。庫格林自稱,他從沃爾瑪偷錢是為了向工會領袖行賄,要他們不要在沃爾瑪附近搞抗議活動。但是,法庭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證據(jù)支持他的說法。
2006年,他被判在家服刑33個月,并向沃爾瑪公司和美國國稅局歸還45萬美元。
NO.7
黑手黨教父入獄11年
阿爾·卡彭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橫行一時的芝加哥黑手黨教父。盡管他是芝加哥警察局的“公敵”,但是檢方從未成功將他定罪。1931年,一個聯(lián)邦稅務偵探偶然發(fā)現(xiàn)卡彭控制的一家賭場隱瞞收入,于是把卡彭查了個底朝天,并把卡彭和其他69名黑手黨徒送上法庭。最后,卡彭被判入獄11年。
NO.8
因逃稅成首個
被彈劾的法官
美國聯(lián)邦地方法院法官亨利·尤金·克萊本因逃稅而獲刑兩年。1986年7月,美國眾議院以兩項逃稅指控和一項玷污美國司法名聲指控對克萊本進行彈劾。他是美國近半個世紀以來第一個因為彈劾而被迫離職的政府官員,也是第一個在任期間被指控有罪的聯(lián)邦法官。 (來源:廣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