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前,一個年輕人拖著疲憊的身體,乘坐地鐵越過查爾斯河,來到美國波士頓政府中心,注冊了一個叫Internet Technologies China的公司。兩年后,這家中文名為愛特信的公司正式更名為搜狐。
這個年輕人就是中國互聯網第一代的代表人物張朝陽,恐怕他當時自己也沒有想到,以他為代表的一代“數字英雄”,在創業成功的同時,還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更改變了自古以來中國人傳統的致富路徑。
當世界將左腳踏入了互聯網的河流之中,包括張朝陽在內的中國網絡先行者也以各自的姿態奔波于這條路上。很難想象,如果互聯網的浪潮提前10年到來,中國的今天和未來將會是一番怎樣的格局。
在“互聯網之父”伯納斯?李發明萬維網的1993年,張樹新正在北京中關村與新婚不久的丈夫忙碌地做著傳呼機的生意,三年后她創辦了中國第一個網絡公司瀛海威。
同樣在中關村混日子的軟件設計員王志東,創建了新天地電子信息技術研究所,在家里研發出“中文之星”中文軟件平臺,后來他創辦了新浪。
那一年,馬云還只是一個28歲的英語教師,他在杭州辦了一家小小的海博翻譯社;李彥宏時年24歲,正在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比他小三歲、創辦了網易的丁磊則在成都一所大學里讀三年級。
這一年,張朝陽取得了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從西安到北京,從北京到美國,故鄉漸行漸遠,理想漸行漸近。
在麻省理工學院實驗室里,張朝陽第一次接觸到互聯網。他意識到,這是自己的方向。于是,在自己的31歲生日那天,他選擇回國創業。
在2000年7月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前,搜狐經歷了四次融資,共獲得風險投資4000萬美元。幾乎同期,新浪、網易等也按照風險資本和離岸公司的模式,順利地搶在互聯網泡沫破滅前達成了納斯達克上市的目標。“創業”和“VC”逐漸成為商務人士甚至大學生經常掛在嘴邊的詞匯。
第一波納斯達克上市熱潮無疑為最初的互聯網偶像標注了身份。人們只記住了成功上市的丁磊、張朝陽和王志東,卻已經忘記當年試圖以金錢涂鴉方式,徹底占領北京公共汽車車身的那些人,王俊濤、李立農、陳一舟,這些名字隱退到了偏安之地。
張朝陽不僅僅引入了一種全新的企業運作模式,他也顛覆了國內企業家的傳統形象。他為雜志拍上身赤裸的封面、玩輪滑、買游艇、攀登珠峰傳遞奧運圣火等特立獨行的行為方式,深刻影響了2000年之后的創業群體。
從張朝陽到陳天橋,再到李彥宏,短短5年時間涌現的三波互聯網偶像,從作秀時代到挾持技術,從大批空投海歸到本地草根,中國互聯網的變數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巨大無比。
風險投資加海外上市的模式,歷練和成就了一批像張朝陽一樣的企業家,他們抓住了時代賦予的迅速成功的機遇,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特長來獲得投資人和公眾的信賴。
張朝陽們的成功,給中國百姓帶來了風險資本和海外融資對企業家的評價標準。在這標準的篩選和淘汰后,留下來的佼佼者,集體代表了一種新的企業家形象——他們更有創造力和激情,而行為舉止上也自然會表現為不拘一格的特立獨行。
這,顯然與百年來中國傳統的企業家形象完全不符合,兩者的創富路徑自然也完全不同。自此,中國創業者的詞典中多了“創業”和“VC”的詞條。
]]>曾志明說,他看到了《浦東新區設立外商投資股權投資管理企業試行辦法》。海外的PE、VC 目前有很多在香港設立辦事處,這個政策公布后,將促使更多的PE、VC來到浦東注冊。
根據新政規定,股權投資企業委托、以股權投資管理為主要經營業務的境外金融機構,可在浦東新區以有限責任公司形式注冊成為外商投資股權投資管理企業。
曾志明認為,浦東的新政策解決了海外VC與PE資金進入中國的難題。以前資金在香港,投資內地項目就需要兌換成人民幣。如果在浦東注冊設立公司,就可以用人民幣資金直接進行投資,對項目投資來說要方便很多。今后,海外VC與PE可一次性把資金放在浦東注冊的公司。
他說,中國PE、VC發展的另外一個問題,是缺乏稅收優惠配套。他介紹,這個行業的CEO的年薪很高,為了享受到香港的稅收優惠,很多海外的PE、VC注冊在香港。
曾志明還表示,金融危機使VC投資的成本更低。今年一季度,很多VC還在觀望市場,二季度開始加大對項目進行投資。(新民網記者 卜春艷)
相關網絡資料:
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VC)
風靡全球的投資方式。Venture Capital五個階段的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擴張期、成熟期無不涉及到較高的風險,具體表現有項目的篩選、盡職調查、后期監控、知識產權、選擇技術、公共政策、信息高度不對稱、道德品質、管理團隊、商業伙伴、財務監管、環境、稅收、政治、溝通平臺等。在西方國家,據不完全統計,Venture Capitalists(風險投資家)每投資10個項目,只有3個是成功的,而7個是失敗的。正是因為這樣,在風險投資界才會奉行“不要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分散組合投資原則。“在高風險中尋找高收益”,可以說,VC具有先天的“高風險性”。
風險投資的目的不是控股,無論成功與否,退出是風險投資的必然選擇。引用風險投資的退出方式包括首次上市(IPO)、收購和清算。目前國內風險投資公司進行IPO的退出渠道主要有:以離岸公司的方式在海外上市;境內股份制公司去境外發行H股的形式實現海外上市;境內公司境外借殼間接上市、境內公司在境外借殼上市;境內設立股份制公司在境內主板上市;境內公司境內A股借殼間接上市;另外一種間接上市的方式就是境內公司A股借殼上市。
私募股權投資(Private Equity,PE)
在中國通常稱為私募股權投資。指通過私募形式對私有企業,即非上市企業進行的權益性投資,在交易實施過程中附帶考慮了將來的退出機制,即通過上市、并購或管理層回購等方式,出售持股獲利。
按照投資階段,廣義的私募股權投資可劃分為創業投資、發展資本、并購基金、夾層資本、重振資本、Pre-IPO資本,以及其他如上市后私募投資、不良債權Distressed Debt和不動產投資等等。
業界大多認為,中國內地第一起典型的PE案例,是2004年6月美國著名的新橋資本(New Bridge Capital),以12.53億元人民幣,從深圳市政府手中收購深圳發展銀行的17.89%的控股股權,這也是國際并購基金在中國的第一起重大案例。
現在國內活躍的PE投資機構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一是專門的獨立投資基金,如The Carlyle Group,3ipuorgetc; 二是大型的多元化金融機構下設的直接投資部,如:Morgan Stanley Asia,JP Morgan Partners,Goldman Sachs Asia,CITIC Capital etc; 三是中外合資產業投資基金的法規出臺后,新成立的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如弘毅投資,申濱投資等; 四是大型企業的投資基金,服務于其集團的發展戰略和投資組合,如GE Capital等; 五是其他如Temasek,GIC。
PE與VC的區別
PE與VC雖然都是對上市前企業的投資,但是兩者在投資階段、投資規模、投資理念和投資特點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很多傳統上的VC機構現在也介入PE業務,而許多傳統上被認為專做PE業務的機構也參與VC項目,也就是說,PE與VC只是概念上的一個區分,在實際業務中兩者界限越來越模糊。比如著名的PE機構如凱雷(Carlyle)也涉及VC業務,其投資的攜程網、聚眾傳媒等便是VC形式的投資。
另外,PE基金與內地所稱的“私募基金”有著本質區別。PE基金主要以私募形式投資于未上市的公司股權,而私募基金主要是指通過私募形式,向投資者籌集資金,進行管理并投資于證券市場(多為二級市場)的基金。
]]>2006年9月8日,商務部、國資委等6部委聯合發布10號令《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根據這個規定,境內企業以外資名義到境內投資或到境外設立公司再返程投資時,需經商務部審批,此類公司要去境外上市,也需經中國證監會批準,這被業內稱之為“軟辦法、硬障礙”。
“‘10號文’的作用已經相當明顯了。”德勤華東區主管合伙人盧伯卿說,赴境外上市的中國企業數量已經大幅降低,但這不會長期持續下去。他透露說,新的境外IPO政策可能會在今年下半年出臺,屆時政府將主要放寬對外資離岸退出的限制,完善包括股票回購等一系列機制。如此看來,中國境外上市離“回暖”或許已經不遠了。
盧伯卿認為,中國市場眼下最具吸引力的行業依次是電信、IT(包括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清潔技術以及生物制藥。他表示,德勤預計,2008年中國清潔技術領域將能吸引7億美元的風投,到2010年則將猛增至20億美元以上。
雖然清潔能源和生物醫藥領域需要的資金額的確比其他行業更大,但Jim Atwell表示這并不意味著“財力”是風投在項目競爭中勝出的關鍵。外資基金的資金總量可能比多數人民幣基金要高上幾倍,但如果外資基金和人民幣基金能“聯手”尋找項目,會收到比“單干”更好的效果。
根據德勤的統計資料,在美國,并購仍是風投退出的主要途徑,從1997年到2007年十年間所有的退出案例中,有19%以IPO形式退出,81%則以并購退出,但IPO所創造的交易額是并購的3倍。
Jim Atwell說,雖然一季度全球IPO市場的低迷與美國次貸危機不無關系,但很多科技型的小企業還是找到了很好的買家,而最新的趨勢是,上市失敗的小企業發現可以把自己賣給Google這樣的巨頭。
除了即將改變的政策層面,Jim Atwell認為中國2008年的新稅法也對創投提出了激勵措施。符合一定條件采取股權投資方式投資于未上市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業公司,可按其對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投資額的70%抵扣該創業投資企業的應納稅額(當年未能抵扣的名可以轉結以后年度繼續抵扣)。也就是說,如果創投年內投資了100萬元人民幣,產生了10倍的收益,該企業可以依法抵扣70萬元人民幣。
]]>李娜/文
1999年7月13日,中華網上市,成為第一家登陸美國納斯達克的中國互聯網公司。盡管此后中華網并未能引領門戶風騷,但卻為其背后的風險投資退出開啟了大門。2000年,擁有更多風險投資支持的新浪、網易、搜狐三大門戶集體海外上市,形成一波風險投資退出的高潮。
華登國際因投資新浪在日后的退出中獲利豐厚,名聲大振,而投資搜狐的英特爾也自此拉開了在中國投資的序幕。風險投資從此便和中國的互聯網如影隨形,在風險投資獲取高額回報率的同時,也成就了盛大、百度\等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傳奇。值得一提的是,新浪的成功上市,還奠定了日后海外VC在中國的主流投資模式“新浪架構”。即國際投資人通過投資離岸控股公司的模式來控制境內企業。翻看國內諸多新興企業的注冊地,會發現均在開曼群島、英屬維京群島等地注冊。
風險投資的介入,不僅幫助企業完善現代治理結構,更重要的是,企業創造財富的過程變得透明規范,并最終贏得社會的尊重。凡VC投資的企業,必須經過專業機構的盡職調查,審核公司賬務、調查公司內外部利益相關者等,偷稅漏稅、虛假賬的行為要少很多。相比第一代企業家諸多的“原罪”,VC支持的企業家屬于新一代的陽光富豪。
“我們提供的不僅僅是錢,更是增值服務。”這是幾乎所有VC都會對創業公司的承諾。但錢對中國的創業企業來說還是最重要的。很多企業由于融資渠道不暢而缺錢,是他們死掉的重要原因,對于高風險的創業小公司更是如此。“如果沒有風險投資的介入,沒有一次次利用資本市場的力量,新浪早就活不下去了。”離開新浪后,王志東依然這樣認為。而提到VC提供的“增值服務”,如果用一句話概括,便是“快速、批量打造了一群成功的企業家”。
中文系出身的江南春并沒有任何資本和財務的背景,但卻在短短的兩年內成功上市,并通過屢次驚天動地的并購,成就了分眾傳媒這個國內最大的數字化媒體集團的地位。學習有些投資人的商業敏感和戰略眼光,學習另外一些投資人在談判時的游刃有余等等,這些都為江南春在日后的企業運作中提供了活“教材”。而將技術背景的丁磊和馬化騰鍛造成中國互聯網巨頭公司的企業領袖,風險投資同樣功不可沒。國際化的資源、成長性企業的管理經驗、資本運作的手段,第二代企業家從一開始就站在了更高的起點,并擁有國際化的視野,擺脫了單純依靠個人稟賦和機遇的束縛,縮短了創業成功的時間。以往經常要“十年一遇”的企業家,在風險投資的催化下,得以“批量生產”。
風險投資給中國商業帶來的示范效應,激發了社會深層次的創業熱情。馬云、江南春、李彥宏、馬化騰等曾為新一代年輕人的偶像,“80后”創業曾一度蔚然成風,這是一個充滿光榮和夢想的時代。客觀上推動了勇于創新、勇于冒險的精神。商業模式、融資、上市甚至開始充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2006年3月開始,一檔電視節目順勢將創業的熱情推向高潮。央視的《贏在中國》節目,吸引了幾十萬創業者報名,誘餌是成功者可以獲得真金白銀的風險投資。通過現場比拼商業模式,現場VC評委點評,通過淘汰晉級的選秀方式,為央視創造了超高收視率。在王府井圖書大廈,“創業投資”被開辟了專門的書架區域,而且該區域還掛著一塊液晶電視屏,不停地重播《贏在中國》節目,總有一些人非常認真地駐足觀看。無論這個節目最終是否運作成功,但它絕對是風險投資推動下的中國創業時代的寫真。
當然,風險投資的趨利性,決定了風險投資和創業者并非能善始善終、時時刻刻站在同一立場,具體到特定的投資案例,分道揚鑣、雞飛蛋打的事情時有發生。但過去10年,風險投資在中國的落地生根,已經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的商業土壤,更多的創業企業正擺脫營養不良,在陽光下茁壯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