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小企業五個理財壞習慣
人應該要戒掉壞習慣,其實經營企業也一樣,例如在財務管理上就有不少陋習,現在就選幾項常見的說一下。
第一種壞習慣,就是沒有為職責做好適當分工。這里講的并不是要將工作量平均分配以提升效率,而是在于每個職位的權責應要妥善劃分清楚,以做到互相制衡和監察。例如一些小型企業,由于人手有限,不單出納會計一手包辦,有時連HR、IT、行政、一般采購等工作也要兼顧。不少企業老板都認為,會計不就是管錢的嗎? 一切和錢有關的,自然就應由會計負責,有什么問題?一派理直氣壯的模樣。可是,如果缺乏職責分工,負責管錢的出納同時又負責會計記賬,那又如何得知花了的錢是物有所值,從客戶得到的收入又是否穩妥齊全?
老板反駁說,沒有聽過“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嗎?事事不肯相信下屬,企業又怎能運作?其實這是風險管理問題,相信下屬不等于不需要監察和制衡。況且人始終是人,即使給你找著個“老實”的人,平日如何誠實可靠,也未必抵抗得住誘惑。不要忘記,出納的日常工作就是金錢,花斑斑的錢財每天過手,這個誘惑 不是一兩次而是天天發生!請個誠實可靠的員工固然重要,但也要有適當的監察和制衡,就算不是為了防范欺詐,也要減低出錯機會吧?
老板看來還未信服,因此再次反駁說,將職責分開由員工A來監察員工B,那是否要找員工C來制衡員工B?之后呢?莫非又要多找員工D來看好員工C?這樣下去 無止境怎辦?即使可以,ABCD串謀來個集體舞弊,你也沒法子呀!說得對,分工之難就在于此。上述說過,職責適當分工其實是風險管理,分工的程度要幾大, 也要視乎成本效益。風險管理就有一條金科玉律,如果實施控制的成本大于風險,那就不值得去做了。就小企業的出納工作而言,一般做法是出納只管錢,管賬還是由另一位會計人員負責,這安排已經能夠起到監察作用。如果擔心出納和會計串通再另加一個員工去監察,似乎就是過分控制了。再說,我們還可以利用其他方法去加強監管,例如不定期現金盤點去彌補不足。
第二種壞習慣,就是缺乏財政預算和計劃。不要看輕預算,其實它是一種控制手段,能協助企業有計劃地去營運,以使預期目標可以實現。不少人認為預算是死的,人腦是活的,與其花時間和精力去編制和執行預算,倒不如多做幾單生意。可是,他們并不知道,通過編制預算這個過程,能協助企業去思考,為每一步做好打算。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自助旅行。即使打算優哉游哉兼隨心所至到外地旅游,出發前至少也要了解當地的一般消費水平,例如一餐飯的價錢、酒店房價、交通工具的選擇和車資,以及商戶對信用卡的歡迎程度,然后再決定攜帶多少現金吧?若是積極點,有既定目標的旅游,由于時間和金錢有限,預先編排行程就少不了,例如打算某天去某個博物館參觀,并且順道游覽當地市中心,首先就要查一下博物館的開放日期和時間,對吧?接著要知道如何去,看什么,吃什么,住宿何處,回程又如何安排,每日開支大約需要多少等。當然,就算不預早計劃,基本上仍能完成旅程,只不過未必能盡興而歸,或者遇到突發情況時,不能馬上應變。同理,沒有為企業做財政預算,生意也可以做得很好,但若要提高達標的機會,以及對突發情況做出及時反應,最好還是有個預算。
第三個壞習慣,就是企業沒有為每筆收入和開支留下足夠憑證,以支持交易是否真確無誤。比如,經營物業租賃,業務主要是將公司名下物業出租以收取租金。可是,與租客簽下的租約可以不知所終,甚至有些物業續租了,但竟然沒訂立新租約。不單如此,銀行月結單和一些單據如物業管理費、地產代理傭金、電費水費按金等又不齊全。最后只有花錢花時間去補領,但有些雜項開支如日常維修、換鎖配匙等的,就只有霉爛的收據或“白頭單”(即是在一張白紙寫上銀碼和簽名)做證明,而且大多數是現金交易,難以證明是否真確。
還有應酬開支,這一單以信用卡簽賬單做憑證,那一單就用餐館的手寫單,最后發現竟然是同一個應酬,但重復報銷。不要以為缺乏會計憑證沒有什么大不了,不規范的后果其實可大可小,例如給核數師在報告內給個保留意見,甚至造成管理漏洞,欺詐行為就容易發生。
第四個壞習慣,就是大額的收支交易不經過企業的銀行賬戶處理,最常見是經過老板的私人賬戶或者現金交收。問題在哪里?前者難于證實收支是屬公還是屬私,而且還要解釋為何不經公司賬戶。其實,此問題在早年比較常見,例如有時候,客戶因種種理由不能經正常手續把款項匯出,碰巧用一下私人銀行賬戶,。至于后者,其問題在于難以追查,難于確定收入是否向某個客戶收取,也很難確定支出是否真的支付給某個供貨商。最麻煩的,還是現金收入與支出混雜在一起,特別是設有分公司的企業,如果分公司人員缺乏會計常識,將收入減去支出后的凈額當成收入上繳,總公司監管不足,而且又不知就里的話,就容易令收入和支出少計。
有人反問,即使如此也沒有大不了呀,到了總公司手里也會將收入減去支出,最后都不會影響公司的盈利嘛!再說,要將所有收入上繳,支出時又要向總公司申請,實在麻煩透頂。先不論此安排麻煩與否,在財務管理上真的沒有影響嗎?舉個例子來說明就一清二楚了。例如分公司收入有1000元,相關支出則有400元,分公司將凈額600元上繳,如果總公司誤以為這是收入,企業的營業額就會少計400元,支出也會同時少計400元。如果涉及的金額重大,到時財務報告就會不準確,除了不能反映出企業的真正收入和開支情況外,也會影響日后的預算編制。
況且,在不少情況下,如借貸、申請上市、投資者對前景期望等,營業額及其增長率都備受關注,因此只計收支凈額的安排是會計大忌。在企業管治方面也是個大問題,總公司不清楚分公司的收入,容易造成中飽私囊的漏洞。支出也一樣,完全由分公司自行決定,缺乏監管下容易出現支出過度甚至濫用的情況。
最后一個壞習慣,就是缺乏定期監察現金流。當然,如果企業的現金非常雄厚,用它十年八載也綽綽有余的話也未必出問題。可是,在現實中,這樣的企業相信不會很多吧?沒有做好現金流監察,一旦出現資金短缺,后果當然是影響公司運作,因為很多經營開支是不能等的,例如員工的工資、辦公室租金、管理費、保險等。此外,雖說供貨商的貨款可以拖延一下,但如果屢是這樣,供貨商一旦收緊信貸額度或信貸期,甚至要求“舊賬未清,新貨免問”,到時就連生意也做不成。
此外,未能準確預計資金周轉也是致命傷,經常見到的原因是企業對前景過于樂觀,因此高估了未來的現金流入,以及低估了企業開支,所以少計了將來的現金流出。還有一點,不少企業將溢利和現金流混淆,以為有錢賺就沒有現金流問題。
第一種壞習慣,就是沒有為職責做好適當分工。這里講的并不是要將工作量平均分配以提升效率,而是在于每個職位的權責應要妥善劃分清楚,以做到互相制衡和監察。例如一些小型企業,由于人手有限,不單出納會計一手包辦,有時連HR、IT、行政、一般采購等工作也要兼顧。不少企業老板都認為,會計不就是管錢的嗎? 一切和錢有關的,自然就應由會計負責,有什么問題?一派理直氣壯的模樣。可是,如果缺乏職責分工,負責管錢的出納同時又負責會計記賬,那又如何得知花了的錢是物有所值,從客戶得到的收入又是否穩妥齊全?
老板反駁說,沒有聽過“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嗎?事事不肯相信下屬,企業又怎能運作?其實這是風險管理問題,相信下屬不等于不需要監察和制衡。況且人始終是人,即使給你找著個“老實”的人,平日如何誠實可靠,也未必抵抗得住誘惑。不要忘記,出納的日常工作就是金錢,花斑斑的錢財每天過手,這個誘惑 不是一兩次而是天天發生!請個誠實可靠的員工固然重要,但也要有適當的監察和制衡,就算不是為了防范欺詐,也要減低出錯機會吧?
老板看來還未信服,因此再次反駁說,將職責分開由員工A來監察員工B,那是否要找員工C來制衡員工B?之后呢?莫非又要多找員工D來看好員工C?這樣下去 無止境怎辦?即使可以,ABCD串謀來個集體舞弊,你也沒法子呀!說得對,分工之難就在于此。上述說過,職責適當分工其實是風險管理,分工的程度要幾大, 也要視乎成本效益。風險管理就有一條金科玉律,如果實施控制的成本大于風險,那就不值得去做了。就小企業的出納工作而言,一般做法是出納只管錢,管賬還是由另一位會計人員負責,這安排已經能夠起到監察作用。如果擔心出納和會計串通再另加一個員工去監察,似乎就是過分控制了。再說,我們還可以利用其他方法去加強監管,例如不定期現金盤點去彌補不足。
第二種壞習慣,就是缺乏財政預算和計劃。不要看輕預算,其實它是一種控制手段,能協助企業有計劃地去營運,以使預期目標可以實現。不少人認為預算是死的,人腦是活的,與其花時間和精力去編制和執行預算,倒不如多做幾單生意。可是,他們并不知道,通過編制預算這個過程,能協助企業去思考,為每一步做好打算。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自助旅行。即使打算優哉游哉兼隨心所至到外地旅游,出發前至少也要了解當地的一般消費水平,例如一餐飯的價錢、酒店房價、交通工具的選擇和車資,以及商戶對信用卡的歡迎程度,然后再決定攜帶多少現金吧?若是積極點,有既定目標的旅游,由于時間和金錢有限,預先編排行程就少不了,例如打算某天去某個博物館參觀,并且順道游覽當地市中心,首先就要查一下博物館的開放日期和時間,對吧?接著要知道如何去,看什么,吃什么,住宿何處,回程又如何安排,每日開支大約需要多少等。當然,就算不預早計劃,基本上仍能完成旅程,只不過未必能盡興而歸,或者遇到突發情況時,不能馬上應變。同理,沒有為企業做財政預算,生意也可以做得很好,但若要提高達標的機會,以及對突發情況做出及時反應,最好還是有個預算。
第三個壞習慣,就是企業沒有為每筆收入和開支留下足夠憑證,以支持交易是否真確無誤。比如,經營物業租賃,業務主要是將公司名下物業出租以收取租金。可是,與租客簽下的租約可以不知所終,甚至有些物業續租了,但竟然沒訂立新租約。不單如此,銀行月結單和一些單據如物業管理費、地產代理傭金、電費水費按金等又不齊全。最后只有花錢花時間去補領,但有些雜項開支如日常維修、換鎖配匙等的,就只有霉爛的收據或“白頭單”(即是在一張白紙寫上銀碼和簽名)做證明,而且大多數是現金交易,難以證明是否真確。
還有應酬開支,這一單以信用卡簽賬單做憑證,那一單就用餐館的手寫單,最后發現竟然是同一個應酬,但重復報銷。不要以為缺乏會計憑證沒有什么大不了,不規范的后果其實可大可小,例如給核數師在報告內給個保留意見,甚至造成管理漏洞,欺詐行為就容易發生。
第四個壞習慣,就是大額的收支交易不經過企業的銀行賬戶處理,最常見是經過老板的私人賬戶或者現金交收。問題在哪里?前者難于證實收支是屬公還是屬私,而且還要解釋為何不經公司賬戶。其實,此問題在早年比較常見,例如有時候,客戶因種種理由不能經正常手續把款項匯出,碰巧用一下私人銀行賬戶,。至于后者,其問題在于難以追查,難于確定收入是否向某個客戶收取,也很難確定支出是否真的支付給某個供貨商。最麻煩的,還是現金收入與支出混雜在一起,特別是設有分公司的企業,如果分公司人員缺乏會計常識,將收入減去支出后的凈額當成收入上繳,總公司監管不足,而且又不知就里的話,就容易令收入和支出少計。
有人反問,即使如此也沒有大不了呀,到了總公司手里也會將收入減去支出,最后都不會影響公司的盈利嘛!再說,要將所有收入上繳,支出時又要向總公司申請,實在麻煩透頂。先不論此安排麻煩與否,在財務管理上真的沒有影響嗎?舉個例子來說明就一清二楚了。例如分公司收入有1000元,相關支出則有400元,分公司將凈額600元上繳,如果總公司誤以為這是收入,企業的營業額就會少計400元,支出也會同時少計400元。如果涉及的金額重大,到時財務報告就會不準確,除了不能反映出企業的真正收入和開支情況外,也會影響日后的預算編制。
況且,在不少情況下,如借貸、申請上市、投資者對前景期望等,營業額及其增長率都備受關注,因此只計收支凈額的安排是會計大忌。在企業管治方面也是個大問題,總公司不清楚分公司的收入,容易造成中飽私囊的漏洞。支出也一樣,完全由分公司自行決定,缺乏監管下容易出現支出過度甚至濫用的情況。
最后一個壞習慣,就是缺乏定期監察現金流。當然,如果企業的現金非常雄厚,用它十年八載也綽綽有余的話也未必出問題。可是,在現實中,這樣的企業相信不會很多吧?沒有做好現金流監察,一旦出現資金短缺,后果當然是影響公司運作,因為很多經營開支是不能等的,例如員工的工資、辦公室租金、管理費、保險等。此外,雖說供貨商的貨款可以拖延一下,但如果屢是這樣,供貨商一旦收緊信貸額度或信貸期,甚至要求“舊賬未清,新貨免問”,到時就連生意也做不成。
此外,未能準確預計資金周轉也是致命傷,經常見到的原因是企業對前景過于樂觀,因此高估了未來的現金流入,以及低估了企業開支,所以少計了將來的現金流出。還有一點,不少企業將溢利和現金流混淆,以為有錢賺就沒有現金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