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屌絲創業復制到美國有機會變巨頭?
中國屌絲創業復制到美國有機會變巨頭?看看童士豪怎么說。
Hans(童士豪)是紀源資本(GGV)的管理合伙人,是中美VC界最重要的合伙人之一,他成功投資過的公司有小米、阿里巴巴、凡客、美麗說、一嗨租車、多盟、螞蜂窩等。
去年,Hans離開供職多年的啟明投資加入GGV,在投資圈引起了很大反響。一年來,Hans做了5個項目,其中美國3個,中國2個。與之前不同,Hans現在更關注在一個鮮有同行關注的領域——中美跨境投資。對中國、美國創投的差異,他有著比同行更深入的理解,其中以對“屌絲”的理解最為精彩。
簡單說有三點:1、做給美國屌絲服務的公司 2、把中國的屌絲經濟模式復制到美國 3、美國是精英創業,中國是屌絲創業。
Hans說,中美是兩個全世界最極端的市場,在過去,中美創業是平行發展的兩條線,而未來十年,隨著彼此的交叉、滲透,將誕生新一代的創業公司和巨頭。
——以下是我認為有價值的部分——
對于創業者,三種中國模式在海外是有成功機會的:
1.做工具。典型如3G門戶、獵豹、UCWEB等,這三家都是從海外逆襲取得成功。他們共同的做法是從工具變成平臺,工具可以獲得流量,之后再引導消費者做其他消費,比如用瀏覽器、娛樂、電商等。這種從工具切入,單點突破的思維方式是美國、歐洲公司所不具備的。
美國公司會把做簡單的應用當做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中國會找一個突破點。你問傅盛也好,張向東也好,他們的打法不是全球的思維,只是中國獨有的思維,在中國很難成功,但是到其他市場是有機會的。
2.做跨境的電子商務。上市的蘭亭集勢做得不錯,但是中國團隊對海外市場還需要更多的理解,還需要找更多當地的人才。跨境電商是我看到的第二個機會。
3.做虛擬產品。道具、娛樂方面的貨幣模式在海外很少,只有韓國、日本、中國有,而Zynga已證明這模式在美國市場也有機會,我覺得這未來會是大機會。但這種機會比前面兩種難,你要懂得如何打動當地用戶,要理解他們的心態從而讓他們愿意掏錢消費,這對本地化的挑戰是非常高的。
中國互聯網主要是屌絲經濟和粉絲經濟,看你對這兩塊怎么應用。全球的屌絲用戶市場大概就是中國的三四倍,如果懂國際化的話,其實中國的模式在海外是有市場的。我最近在GGV這6個月來投了Wish和Curse等3個項目,有兩個項目都是跟剛剛講這三個模式相關的。
對于投資人,我總結了三種跨國際的投資機會:
1.Linkedin或者Flipboard或Evernote來中國,但這種不會太多。
2.國內公司出海,像3G門戶,或者獵豹,或者360等等。
3.像Curse、Wish這些公司,在美國的國際團隊能借用中國資源和模式,快速發展全球市場。例如Curse是受到YY的影響,兩家公司都是05年創立的,都是我們投資的,現在YY是上市公司,市值非常高。而Curse是法國人在美國開的公司,看著YY一下子做起來,他想如果我們還是只干多玩的業務,不劃算,也該考慮如何開發新業務,所以基于這樣的原因他們想做嘗試,而我們才決定要投他的。
Wish是我第一個,把中國模式輸出美國的實驗
Wish的創始人張晟Danny性格直接、聰明,反應很快,在國內出生,到國外念大學、工作,是我喜歡的創業者的背景。
Wish你可以簡單看作是美國的淘寶,當時我問他們第一個問題是產品從哪兒來?他回答是,很多Eaby上的國內賣家在他的平臺上賣,而且大部分目前都來自中國。
我第二個問題是賣的產品是否主要是名牌,甚至假貨?后來發現幾乎沒有名牌商品,都是廠商自己的產品。
我第三個問題是誰買呢?我一問,都是美國的屌絲用戶在買,我在美國十六年,我清楚美國各地用戶的消費習慣,買的都是在二三四線城市的用戶,而不是像紐約,洛杉磯,舊金山這些大城市的用戶。像奧斯汀那里沒幾家沃爾瑪,沃爾瑪一家線下的店大概就18萬的SKU商品,己經很多了,但淘寶上有八百多萬的商家,有多少SKU可以讓你選擇的,絕對是更長尾的。
我第四個問題是他們現在的用戶多少在美國?多少在海外?發現美國市場占60%,剩下40%來自海外,所以它全球化的過程很快,才花了不到六個月就達到了,表示他能賣出的中國產品是適合全球市場的。
我在國內住了8,9年,很清楚中國有8百多萬淘寶上的賣家,現在賣到海外市場的大概不到1%。國外用戶付費程度高,他們不那么愛比較價格,競爭沒有像中國的環境這么激烈,但是人家付的錢可以更多,同樣的產品可以賣到更高的價格。所以我看好未來十年內,很多淘寶賣家會利用各種渠道開始外銷,未來這塊可能是他們近半的收入。
但是如果淘寶自己做外銷是否可以成功呢?我覺得不一定,團隊要做外銷的話必須要懂怎么跟外國用戶打交道,交流,做服務,必須了解海外的用戶。Wish吸引我的是它另一個共同創始人是來自東歐的猶太人Peter Szulczewski,在美國待了20年,對美國的市場很了解,同時對歐洲的市場也不陌生。這兩人的組合是在美國第一代的移民,在美國都住了10年,20年以上,了解美國市場,同時又夠國際化。
所以,為什么投資Wish?首先風口抓對了,海外市場沒有太多競爭對手,如果動作快的話,可以很快帶著中國的商家,占領世界很多屌絲用戶市場,這就是先發優勢。
屌絲用戶是更好的用戶
為什么我說屌絲用戶是很好的用戶,因為他的時間多,他沒事的時候就在看看、翻翻,所以你有很多碎片時間的時候,只要你的產品做得好,應該有沖動型消費,在PC端想了又想,比了又比,比來比去最后選擇這個產品。用手機不可能,所以只要價格不用太高,比較低價的,像150塊、200塊錢這種比較容易消費的,尤其是女性用戶。因為已經有PC時代800萬家淘寶的賣家了,所以選擇產品不難,主要是你展現的本事是不是夠吸引人,夠精準,算法特別的重要,我覺得移動電商未來的機會比PC大。
中國是屌絲創業,美國是高富帥創業
不管是東歐也好,還是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沒有一個土壤讓當地的公司成為區域性的大公司,有這個機會的只有美國公司、中國公司。美國公司的盲點在于,美國創業者都是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畢業的,多少美國創業者是屌絲?幾乎沒有。中國有多少互聯網創業者不是屌絲,幾乎都是。究竟是屌絲多?還是精英多?一定是屌絲多。所以中國缺的只是國際化,不缺的是模式,不缺的是想法,不缺執行力。
各自的盲點和誤區
我為什么喜歡做全球投資,因為老外根本不知道中國在哪里,你要他應對800萬的商家,他的顧慮比你們都還多,到時候他的擔憂比你多10倍。太多國家都有他自己的盲點,他根本看不到別人在干嘛,也不敢嘗試別人在做的事情,這就是投資的機會,也是創業的機會。
國內的很多用戶或者創業者沒有到國外看過,你到國外走一圈下來,全球的屌絲用戶也有中國的三四倍,美國有2億7百萬人口,城市化的程度是60%,要是拿二三四五線城市加在一起,至少是美國人口的一半。
那中國創業者的盲點在哪里?到底國外的屌絲用戶有多少,這些用戶有多在乎品牌,這個市場到底有多大,中國的團隊是不是在全球有競爭優勢,這都是中國團隊的盲點。
我投資了小米,但是雷軍的盲點在哪里?
小米未來最大的看點我認為是小米的國際化市場機會,國外的用戶比中國的用戶好伺候多了,他們的選擇又比較少。Hugo Barra就是我參與幫忙拉進小米的,雷軍講過在未來一兩年之內進入10個國家,我覺得他們是能做得到。
海外市場可以再造3-4個小米。小米如果要做的更好,恐怕要不斷地招國際化的人才,遲早會發生的,但現在我還沒有看到這樣的改變。
在中國創業做企業服務短期看不到機會,美國正相反。
美國能做的東西更多,投資的領域更廣,很多項目,今年我在美國投了3項目,在中國也簽了兩個項目的投資意向書,如果5個項目都做的話,應該是我做VC這一生來投的項目最多的一年。
我從舊金山到圣何賽這邊開車就一個小時,這里面有兩大創業圈子,在比較南灣的部分做硬件的,做企業軟件服務得比較多,在舊金山做移動互聯網面對消費者2C的模式比較多,在中國互聯網能投的就是2C,要做2B很難,因為很多企業不付費,或者付的錢不夠多,在美國除了2C以外,2B的市場非常大,所以更多人投2B不是投2C,所以這也是中美最大的差別。
紀源和經緯、紅杉投資思路相比有什么特點
紀源一直都是精品政策,不用A輪進,但B,C瞄得準,未來你會看到的是更有狼性一點的GGV紀源資本,可能ABC輪都能夠參與,打法越來越多元化。
我們投資特點是在投資后管理花的功夫多一點。比如目前中國團隊想要去海外市場,我們會花很多時間幫他找人,幫他找資源,幫他找合作伙伴,討論不同的合作模式。
今年我投了5個項目,已經是我從事投資以來項目最多的一年。如果一家VC團隊有40個人,但你要管兩三百個項目的時候,你不是每個項目都能夠完全了解的,這是我與他們(其他基金)的不同。
我自己比較喜歡先從行業分析著手,做行業分析以后,再找跟我們思路相類似、但是想得比我們更深的創業團隊,這樣的團隊不管是A輪、B輪進都是可以的。只有時間點對,并且創業者做的事情完全吻合我們的想法,我們立刻就會進了,20分鐘之內就可以做決定投還是不投,速度很快。所以我并不覺得狼性就是什么都要做,看得準的話,賺的錢比什么都做的人賺的錢還要多。
你也許會說我們穩健,說我們不夠激進,但只要一兩個項目抓對了,你沒有投另外的200個項目有什么要緊的呢?因為我們賭對一個項目所賺的錢估計比很多基金全部所投資的項目加起來都多很多。
在中國,VC都很聰明,那些行業觀察和分析,99%寫的都一樣。但投資能不能成功,看的就是那1%,1% 是什么呢?是感覺。我現在還是親自到一線去看項目,有的時候聽別人講項目不準的,你還得看那個團隊,跟他聊他對這個行業的看法,你的團隊是不是有成功的機會,不去自己聊只聽別人講是不行的。所以任何基金老大無論中美,如果老大沒有在一線看項目,只聽下面匯報,是不可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你自己要看足夠的量才會保持敏銳度,這是無法被代替的。
Hans(童士豪)是紀源資本(GGV)的管理合伙人,是中美VC界最重要的合伙人之一,他成功投資過的公司有小米、阿里巴巴、凡客、美麗說、一嗨租車、多盟、螞蜂窩等。
去年,Hans離開供職多年的啟明投資加入GGV,在投資圈引起了很大反響。一年來,Hans做了5個項目,其中美國3個,中國2個。與之前不同,Hans現在更關注在一個鮮有同行關注的領域——中美跨境投資。對中國、美國創投的差異,他有著比同行更深入的理解,其中以對“屌絲”的理解最為精彩。
簡單說有三點:1、做給美國屌絲服務的公司 2、把中國的屌絲經濟模式復制到美國 3、美國是精英創業,中國是屌絲創業。
Hans說,中美是兩個全世界最極端的市場,在過去,中美創業是平行發展的兩條線,而未來十年,隨著彼此的交叉、滲透,將誕生新一代的創業公司和巨頭。
——以下是我認為有價值的部分——
對于創業者,三種中國模式在海外是有成功機會的:
1.做工具。典型如3G門戶、獵豹、UCWEB等,這三家都是從海外逆襲取得成功。他們共同的做法是從工具變成平臺,工具可以獲得流量,之后再引導消費者做其他消費,比如用瀏覽器、娛樂、電商等。這種從工具切入,單點突破的思維方式是美國、歐洲公司所不具備的。
美國公司會把做簡單的應用當做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中國會找一個突破點。你問傅盛也好,張向東也好,他們的打法不是全球的思維,只是中國獨有的思維,在中國很難成功,但是到其他市場是有機會的。
2.做跨境的電子商務。上市的蘭亭集勢做得不錯,但是中國團隊對海外市場還需要更多的理解,還需要找更多當地的人才。跨境電商是我看到的第二個機會。
3.做虛擬產品。道具、娛樂方面的貨幣模式在海外很少,只有韓國、日本、中國有,而Zynga已證明這模式在美國市場也有機會,我覺得這未來會是大機會。但這種機會比前面兩種難,你要懂得如何打動當地用戶,要理解他們的心態從而讓他們愿意掏錢消費,這對本地化的挑戰是非常高的。
中國互聯網主要是屌絲經濟和粉絲經濟,看你對這兩塊怎么應用。全球的屌絲用戶市場大概就是中國的三四倍,如果懂國際化的話,其實中國的模式在海外是有市場的。我最近在GGV這6個月來投了Wish和Curse等3個項目,有兩個項目都是跟剛剛講這三個模式相關的。
對于投資人,我總結了三種跨國際的投資機會:
1.Linkedin或者Flipboard或Evernote來中國,但這種不會太多。
2.國內公司出海,像3G門戶,或者獵豹,或者360等等。
3.像Curse、Wish這些公司,在美國的國際團隊能借用中國資源和模式,快速發展全球市場。例如Curse是受到YY的影響,兩家公司都是05年創立的,都是我們投資的,現在YY是上市公司,市值非常高。而Curse是法國人在美國開的公司,看著YY一下子做起來,他想如果我們還是只干多玩的業務,不劃算,也該考慮如何開發新業務,所以基于這樣的原因他們想做嘗試,而我們才決定要投他的。
Wish是我第一個,把中國模式輸出美國的實驗
Wish的創始人張晟Danny性格直接、聰明,反應很快,在國內出生,到國外念大學、工作,是我喜歡的創業者的背景。
Wish你可以簡單看作是美國的淘寶,當時我問他們第一個問題是產品從哪兒來?他回答是,很多Eaby上的國內賣家在他的平臺上賣,而且大部分目前都來自中國。
我第二個問題是賣的產品是否主要是名牌,甚至假貨?后來發現幾乎沒有名牌商品,都是廠商自己的產品。
我第三個問題是誰買呢?我一問,都是美國的屌絲用戶在買,我在美國十六年,我清楚美國各地用戶的消費習慣,買的都是在二三四線城市的用戶,而不是像紐約,洛杉磯,舊金山這些大城市的用戶。像奧斯汀那里沒幾家沃爾瑪,沃爾瑪一家線下的店大概就18萬的SKU商品,己經很多了,但淘寶上有八百多萬的商家,有多少SKU可以讓你選擇的,絕對是更長尾的。
我第四個問題是他們現在的用戶多少在美國?多少在海外?發現美國市場占60%,剩下40%來自海外,所以它全球化的過程很快,才花了不到六個月就達到了,表示他能賣出的中國產品是適合全球市場的。
我在國內住了8,9年,很清楚中國有8百多萬淘寶上的賣家,現在賣到海外市場的大概不到1%。國外用戶付費程度高,他們不那么愛比較價格,競爭沒有像中國的環境這么激烈,但是人家付的錢可以更多,同樣的產品可以賣到更高的價格。所以我看好未來十年內,很多淘寶賣家會利用各種渠道開始外銷,未來這塊可能是他們近半的收入。
但是如果淘寶自己做外銷是否可以成功呢?我覺得不一定,團隊要做外銷的話必須要懂怎么跟外國用戶打交道,交流,做服務,必須了解海外的用戶。Wish吸引我的是它另一個共同創始人是來自東歐的猶太人Peter Szulczewski,在美國待了20年,對美國的市場很了解,同時對歐洲的市場也不陌生。這兩人的組合是在美國第一代的移民,在美國都住了10年,20年以上,了解美國市場,同時又夠國際化。
所以,為什么投資Wish?首先風口抓對了,海外市場沒有太多競爭對手,如果動作快的話,可以很快帶著中國的商家,占領世界很多屌絲用戶市場,這就是先發優勢。
屌絲用戶是更好的用戶
為什么我說屌絲用戶是很好的用戶,因為他的時間多,他沒事的時候就在看看、翻翻,所以你有很多碎片時間的時候,只要你的產品做得好,應該有沖動型消費,在PC端想了又想,比了又比,比來比去最后選擇這個產品。用手機不可能,所以只要價格不用太高,比較低價的,像150塊、200塊錢這種比較容易消費的,尤其是女性用戶。因為已經有PC時代800萬家淘寶的賣家了,所以選擇產品不難,主要是你展現的本事是不是夠吸引人,夠精準,算法特別的重要,我覺得移動電商未來的機會比PC大。
中國是屌絲創業,美國是高富帥創業
不管是東歐也好,還是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沒有一個土壤讓當地的公司成為區域性的大公司,有這個機會的只有美國公司、中國公司。美國公司的盲點在于,美國創業者都是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畢業的,多少美國創業者是屌絲?幾乎沒有。中國有多少互聯網創業者不是屌絲,幾乎都是。究竟是屌絲多?還是精英多?一定是屌絲多。所以中國缺的只是國際化,不缺的是模式,不缺的是想法,不缺執行力。
各自的盲點和誤區
我為什么喜歡做全球投資,因為老外根本不知道中國在哪里,你要他應對800萬的商家,他的顧慮比你們都還多,到時候他的擔憂比你多10倍。太多國家都有他自己的盲點,他根本看不到別人在干嘛,也不敢嘗試別人在做的事情,這就是投資的機會,也是創業的機會。
國內的很多用戶或者創業者沒有到國外看過,你到國外走一圈下來,全球的屌絲用戶也有中國的三四倍,美國有2億7百萬人口,城市化的程度是60%,要是拿二三四五線城市加在一起,至少是美國人口的一半。
那中國創業者的盲點在哪里?到底國外的屌絲用戶有多少,這些用戶有多在乎品牌,這個市場到底有多大,中國的團隊是不是在全球有競爭優勢,這都是中國團隊的盲點。
我投資了小米,但是雷軍的盲點在哪里?
小米未來最大的看點我認為是小米的國際化市場機會,國外的用戶比中國的用戶好伺候多了,他們的選擇又比較少。Hugo Barra就是我參與幫忙拉進小米的,雷軍講過在未來一兩年之內進入10個國家,我覺得他們是能做得到。
海外市場可以再造3-4個小米。小米如果要做的更好,恐怕要不斷地招國際化的人才,遲早會發生的,但現在我還沒有看到這樣的改變。
在中國創業做企業服務短期看不到機會,美國正相反。
美國能做的東西更多,投資的領域更廣,很多項目,今年我在美國投了3項目,在中國也簽了兩個項目的投資意向書,如果5個項目都做的話,應該是我做VC這一生來投的項目最多的一年。
我從舊金山到圣何賽這邊開車就一個小時,這里面有兩大創業圈子,在比較南灣的部分做硬件的,做企業軟件服務得比較多,在舊金山做移動互聯網面對消費者2C的模式比較多,在中國互聯網能投的就是2C,要做2B很難,因為很多企業不付費,或者付的錢不夠多,在美國除了2C以外,2B的市場非常大,所以更多人投2B不是投2C,所以這也是中美最大的差別。
紀源和經緯、紅杉投資思路相比有什么特點
紀源一直都是精品政策,不用A輪進,但B,C瞄得準,未來你會看到的是更有狼性一點的GGV紀源資本,可能ABC輪都能夠參與,打法越來越多元化。
我們投資特點是在投資后管理花的功夫多一點。比如目前中國團隊想要去海外市場,我們會花很多時間幫他找人,幫他找資源,幫他找合作伙伴,討論不同的合作模式。
今年我投了5個項目,已經是我從事投資以來項目最多的一年。如果一家VC團隊有40個人,但你要管兩三百個項目的時候,你不是每個項目都能夠完全了解的,這是我與他們(其他基金)的不同。
我自己比較喜歡先從行業分析著手,做行業分析以后,再找跟我們思路相類似、但是想得比我們更深的創業團隊,這樣的團隊不管是A輪、B輪進都是可以的。只有時間點對,并且創業者做的事情完全吻合我們的想法,我們立刻就會進了,20分鐘之內就可以做決定投還是不投,速度很快。所以我并不覺得狼性就是什么都要做,看得準的話,賺的錢比什么都做的人賺的錢還要多。
你也許會說我們穩健,說我們不夠激進,但只要一兩個項目抓對了,你沒有投另外的200個項目有什么要緊的呢?因為我們賭對一個項目所賺的錢估計比很多基金全部所投資的項目加起來都多很多。
在中國,VC都很聰明,那些行業觀察和分析,99%寫的都一樣。但投資能不能成功,看的就是那1%,1% 是什么呢?是感覺。我現在還是親自到一線去看項目,有的時候聽別人講項目不準的,你還得看那個團隊,跟他聊他對這個行業的看法,你的團隊是不是有成功的機會,不去自己聊只聽別人講是不行的。所以任何基金老大無論中美,如果老大沒有在一線看項目,只聽下面匯報,是不可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你自己要看足夠的量才會保持敏銳度,這是無法被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