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整體出口競爭力保持不變
自2009年金融危機之后,中國出口總額于2015年首次下跌。由此使人產生疑問,究竟中國的出口競爭力是否受到其它新興生產基地的競爭影響而迅速消退。現時一項明顯趨勢是,一些勞動密集型生產活動正從中國分散到其他地方,尤以南亞或東南亞為然。不過,貿易統計顯示,中國占全球整體出口市場的比重仍在上升,而且出口產品結構正向更精密或高科技產品發展。
中國占全球出口比重仍在上升
據世界貿易組織最近發表的全球貿易數字,2015年全球出口總額為165萬億美元,下跌13.2%。2015年中國出口總額減少2.9%,但在主要出口國中跌幅卻屬最小。除越南外,中國出口下跌的速度比亞洲其它生產基地為慢。因此之故,中國占全球商品出口市場的比重,從2014年的12.3%上升到2015年的13.8%。
表:2015年主要出口國及部分亞洲經濟體的表現
商品出口包括農產品、燃料及礦產品。若把出口的范圍收窄到較受生產成本影響的工業制成品,則世貿統計還顯示,近年來,中國占全球工業制成品出口的比重一直上升,從2010年的14.8%增至2014年的18% [1]。
圖:中國占全球商品及工業制成品出口的比重
中國占各主要市場整體進口的比重未有減少
在美國和歐盟全球兩大進口市場,中國所占的比重也在上升。據美國統計,中國占美國進口的比重從2011年的18.1%擴大到2015年的21.5%(若扣除石油進口,同期所占比重從22.8%上升至23.7%)。據歐盟統計,中國占歐盟境外進口的比重從2011年的17.1%上升到2015年的20.3%(若扣除石油進口,同期所占比重從21.8%上升到23.6%)。中國在日本進口總額所占的比重也從2011年的21.5%上升到2015年的24.8%。
表:中國占美國及歐盟進口的比重(%)
中國在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新興市場所占的進口比重也在上升。例如,據東盟統計,2011年來自中國的進口占東盟進口總額的12.8%,而在2014年則提高到17.5%。據個別國家統計,中國占馬來西亞進口(非石油)的比重從2011年14.7%躍升到2015年20.8%,而同期占泰國進口(非石油)的比重則從15.8%提高到22.8%。中國占墨西哥進口的比重從2011年的14.9%上升到2015年的17.7%,而同期占巴西進口的比重則從14.5%上升到17.9%。
中國出口產品結構改變
從中國在全球出口市場所占的比重可見中國整體出口仍保持競爭力。不過,部分生產活動從中國分散至其它生產基地,特別是亞洲其他經濟體,難免影響中國勞動密集型或較低增值產品在海外市場所占的比重。服裝方面,中國占美國進口的比重由2011年的39.4%降至2015年的37.4%,而越南則是新晉的供應國。歐盟進口服裝方面,中國所占的市場比重也從2011年的44%下降到2015年的37.5%。
表:美國服裝進口(按原產國所占比重劃分)(%)
表:歐盟(境外)服裝進口(按原產國所占比重劃分)(%)
鞋類方面,中國仍占美國進口的大部分,不過所占比重已從2011年的73.9%下降到62.5%。歐盟境外進口鞋類方面,中國所占的比重從2011年的50.5%下降到2015年的46.3%。此外,越南及印尼均是美國及歐盟主要的進口鞋類供應國。
表:美國鞋類進口(按原產國所占比重劃分)(%)
表:歐盟(境外)鞋類進口(按原產國所占比重劃分)(%)
然而,除服裝及鞋類外,中國在玩具等傳統產品所占的比重大體保持不變。2015年,中國占美國進口玩具的87.4%,略高于2011年的86.3%。至于歐盟從境外進口的玩具,2015年中國占85.3%,略低于2011年的86.3%。
在電子產品及半制成品所占比重上升
中國的出口正從勞動密集型的傳統低檔產品向更先進的高科技相關產品發展,也從最終消費品向上游半制成品發展。例如,據世貿統計,中國占全球電訊設備出口的比重,從2009年的29.4%增加到2014年的39.5%,而紡織品所占的比重則從28.3%上升到35.6%。
表:中國占全球出口的比重(按產品類別劃分)(%)
至于家用電器之類的產品,中國在美國進口所占的比重大體呈上升趨勢,由2011年的39.2%提高到2015年的42.4%,而歐盟進口方面,同期中國所占的比重也從47.4%上升至52.1%。
表:中國占美國及歐盟進口家用電器的比重(%)
最后裝配工作由中國轉移至亞洲其他低成本產地,有助中國擴大供進一步加工用的原材料及半制成品的出口。根據中國的統計數字,粗略估算,2010至2015年,中國出口的原材料及半制成品復合年均增長9.1%,高于同期整體出口年均增長7.6%,以及消費品年均增長8.3%的速度。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2010至2015年,中國對越南出口的紡織品復合年均增長22.6%。越南是另一個服裝生產基地,在海外市場所占的比重不斷提高。同期,中國輸往孟加拉的紡織品亦年均增長13.2%。據世貿統計,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及電子零部件進口國,2014年所占比重為38%,而在全球出口所占的比重也從2009年的11.4%增加到2015年的17.2%。
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和集群效應表現出色
中國的勞工成本較高,但技術水平和生產力也較高。據亞洲生產力組織估計 ,2005至2013年,中國的勞動生產力年均增長9.3%,比亞洲其他生產基地,如越南(3.7%)、印尼(3.4%)和孟加拉(2.8%)高出很多。
除勞工的技術水平外,中國的生產商也受惠于完善的產業集群,上游供應品易于就地采購。由于上游及下游的產品和服務供應充裕,企業的供應鏈得到有力保障,很容易在當地找到配套產業、產品及零部件,大大提高效率,縮短交貨時間。上述情況從工業制成品凈出口對工業制成品進口的比率可見一斑。近年來,這個比率持續上升并超過100%,反映工業制成品出口的本土含量不斷提高。
中國的電子及高科技產業正快速增長,越來越多零部件在本土生產,以滿足下游電器及電子產品裝配的需求。中國不斷鼓勵研發活動,并沿生產價值鏈提升,在較先進產業的競爭優勢將變得更強。
中國占全球出口比重仍在上升
據世界貿易組織最近發表的全球貿易數字,2015年全球出口總額為165萬億美元,下跌13.2%。2015年中國出口總額減少2.9%,但在主要出口國中跌幅卻屬最小。除越南外,中國出口下跌的速度比亞洲其它生產基地為慢。因此之故,中國占全球商品出口市場的比重,從2014年的12.3%上升到2015年的13.8%。

表:2015年主要出口國及部分亞洲經濟體的表現
商品出口包括農產品、燃料及礦產品。若把出口的范圍收窄到較受生產成本影響的工業制成品,則世貿統計還顯示,近年來,中國占全球工業制成品出口的比重一直上升,從2010年的14.8%增至2014年的18% [1]。
圖:中國占全球商品及工業制成品出口的比重
中國占各主要市場整體進口的比重未有減少
在美國和歐盟全球兩大進口市場,中國所占的比重也在上升。據美國統計,中國占美國進口的比重從2011年的18.1%擴大到2015年的21.5%(若扣除石油進口,同期所占比重從22.8%上升至23.7%)。據歐盟統計,中國占歐盟境外進口的比重從2011年的17.1%上升到2015年的20.3%(若扣除石油進口,同期所占比重從21.8%上升到23.6%)。中國在日本進口總額所占的比重也從2011年的21.5%上升到2015年的24.8%。
表:中國占美國及歐盟進口的比重(%)
中國在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新興市場所占的進口比重也在上升。例如,據東盟統計,2011年來自中國的進口占東盟進口總額的12.8%,而在2014年則提高到17.5%。據個別國家統計,中國占馬來西亞進口(非石油)的比重從2011年14.7%躍升到2015年20.8%,而同期占泰國進口(非石油)的比重則從15.8%提高到22.8%。中國占墨西哥進口的比重從2011年的14.9%上升到2015年的17.7%,而同期占巴西進口的比重則從14.5%上升到17.9%。
中國出口產品結構改變
從中國在全球出口市場所占的比重可見中國整體出口仍保持競爭力。不過,部分生產活動從中國分散至其它生產基地,特別是亞洲其他經濟體,難免影響中國勞動密集型或較低增值產品在海外市場所占的比重。服裝方面,中國占美國進口的比重由2011年的39.4%降至2015年的37.4%,而越南則是新晉的供應國。歐盟進口服裝方面,中國所占的市場比重也從2011年的44%下降到2015年的37.5%。
表:美國服裝進口(按原產國所占比重劃分)(%)
表:歐盟(境外)服裝進口(按原產國所占比重劃分)(%)
鞋類方面,中國仍占美國進口的大部分,不過所占比重已從2011年的73.9%下降到62.5%。歐盟境外進口鞋類方面,中國所占的比重從2011年的50.5%下降到2015年的46.3%。此外,越南及印尼均是美國及歐盟主要的進口鞋類供應國。
表:美國鞋類進口(按原產國所占比重劃分)(%)
表:歐盟(境外)鞋類進口(按原產國所占比重劃分)(%)
然而,除服裝及鞋類外,中國在玩具等傳統產品所占的比重大體保持不變。2015年,中國占美國進口玩具的87.4%,略高于2011年的86.3%。至于歐盟從境外進口的玩具,2015年中國占85.3%,略低于2011年的86.3%。
在電子產品及半制成品所占比重上升
中國的出口正從勞動密集型的傳統低檔產品向更先進的高科技相關產品發展,也從最終消費品向上游半制成品發展。例如,據世貿統計,中國占全球電訊設備出口的比重,從2009年的29.4%增加到2014年的39.5%,而紡織品所占的比重則從28.3%上升到35.6%。
表:中國占全球出口的比重(按產品類別劃分)(%)
至于家用電器之類的產品,中國在美國進口所占的比重大體呈上升趨勢,由2011年的39.2%提高到2015年的42.4%,而歐盟進口方面,同期中國所占的比重也從47.4%上升至52.1%。
表:中國占美國及歐盟進口家用電器的比重(%)
最后裝配工作由中國轉移至亞洲其他低成本產地,有助中國擴大供進一步加工用的原材料及半制成品的出口。根據中國的統計數字,粗略估算,2010至2015年,中國出口的原材料及半制成品復合年均增長9.1%,高于同期整體出口年均增長7.6%,以及消費品年均增長8.3%的速度。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2010至2015年,中國對越南出口的紡織品復合年均增長22.6%。越南是另一個服裝生產基地,在海外市場所占的比重不斷提高。同期,中國輸往孟加拉的紡織品亦年均增長13.2%。據世貿統計,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及電子零部件進口國,2014年所占比重為38%,而在全球出口所占的比重也從2009年的11.4%增加到2015年的17.2%。
中國的勞動生產率和集群效應表現出色
中國的勞工成本較高,但技術水平和生產力也較高。據亞洲生產力組織估計 ,2005至2013年,中國的勞動生產力年均增長9.3%,比亞洲其他生產基地,如越南(3.7%)、印尼(3.4%)和孟加拉(2.8%)高出很多。
除勞工的技術水平外,中國的生產商也受惠于完善的產業集群,上游供應品易于就地采購。由于上游及下游的產品和服務供應充裕,企業的供應鏈得到有力保障,很容易在當地找到配套產業、產品及零部件,大大提高效率,縮短交貨時間。上述情況從工業制成品凈出口對工業制成品進口的比率可見一斑。近年來,這個比率持續上升并超過100%,反映工業制成品出口的本土含量不斷提高。
中國的電子及高科技產業正快速增長,越來越多零部件在本土生產,以滿足下游電器及電子產品裝配的需求。中國不斷鼓勵研發活動,并沿生產價值鏈提升,在較先進產業的競爭優勢將變得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