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行業新的風口STO的詳細解讀
區塊鏈行業,最不缺新概念。
1CO快入土的當下,STO又橫行業界。當然,根據谷歌搜索指數和百度搜索指數顯示,中國投資者對STO的關注度非同一般。
STO之十萬個為什么
STO到底是什么?比1CO更安全嗎?還是和1CO一樣,只是換了個概念的新騙局?它是IPO不成的企業跨入區塊鏈、獲取融資的良藥嗎?各國對STO的態度如何?企業和普通投資者要不要參與STO投資。
當很多人說起STO依然抱著十萬個為什么時,卓志注冊已經從某位知名投資人處得知,市場上已經有相當一批人嘗到了STO帶來的頭口蜜。
那么STO,將會成為下一個產業新風口嗎?
何為STO?
STO全稱 Security Token Offering,證券化代幣發行。顧名思義,ST 是以傳統資產和權益為價值支撐,具備證券屬性的代幣。而所謂的 STO,則指以 ST 為載體所進行的證券發行和募資行為,其兼具了1CO 的代幣載體和 IPO 的證券發行屬性,是介于 1CO 和 IPO 之間的過渡存在。支持者認為,ST將在未來數年內可被廣泛應用于大量傳統資產類型,其優越性無可取代。理論上,ST 具有無限的應用潛力。它激動人心之處在于,展示了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資產與資產,資產與監管之間互操作的潛力,有望顛覆傳統的資產結構和流通方式,實現真正的價值全球化,資產全球化。
? 反對者認為,STO違背了區塊鏈去中心化本質,是被招安和閹割的區塊鏈融資行為。
而且,它目前面臨著基礎設施薄弱和監管不明朗等問題。作為基礎設施的區塊鏈技術并未真正成熟,要處理高頻次交易,它還有相當長一段時間要走。此外,由于監管的缺失或不完善,STO是否可以一片坦途依然存疑。
? 總體上講,STO最大的特點是滿足了監管要求,本質是現有應用在區塊鏈上的復制和優化。其本身具有協議層面自動化管理,24小時交易,更小的交易單位及整體更好的流動性等優勢。
STO帶來新機遇
STO到底能帶來什么?
有人用鮮花掌聲歡迎,認為它代表著未來,甚至是比特幣以太坊之后的第三波區塊鏈浪潮。當然,也有大佬對此嗤之以鼻,認為是新瓶裝舊酒。有趣的是目前市場上與STO有關的市場行為已經開始密集起來。
? 近期,針對STO的收費課程、私密討論等活動,在區塊鏈行業又掀起一波小高潮,朋友圈里平均每天都有一個與STO有關的分享。尤其是10月基于IPFS基礎網絡建設、首個華人項目的Rapidash獲得STO許可后,關于STO的流程、資質等咨詢,似乎成了市場剛需。
因為1CO涼下來的市場,想借助STO扳回一局。
消息,美國對STO項目的批準次第開放后,中國很多有意STO的企業正在積極尋求到美國STO的渠道。某投資人透露“它并沒有想象中復雜,只要你有STO執照交易所的資源”。眼下除STO培訓外,與STO有關的贏利點還遍布在各種服務領域。比如,幫有需要的中國項目去美國STO,提供信息流、資源流等。在熊市中,此類服務機構不再倚賴幣市變現,而是找到這個新的現金流,一單STO可以有上百萬的利潤。據悉,已有中國項目在服務商的幫助下,排進了美國執照交易平臺的待發行名單。等待這些項目的,將是大膽卻放心的新型融資前景!
美國的STO現狀
? 相比過街老鼠1CO,STO在各國的待遇明顯不同。甚至,有不少地區已經開始積極擁抱STO。據卓志海外所知,
1加拿大證券交易所有意建立STO交易平臺;
2新加坡被認為是對STO最友好的國家;
3馬耳他、直布羅陀等小國是各個項目登陸歐洲的首選之地;
4在一向嚴謹對待加密市場的日本,STO的潛力也很大。(畢竟日本商家接受顧客使用比特幣付款,只需跟有許可證的交易所合作即可)
5本月初香港證監會發布監管新規,符合要求的虛擬資產交易平臺放入監管“沙 盒”,進行為期至少一年的觀察,為未來STO打好基礎。
此外,中國項目方也十分關注美國的STO現狀。
據悉,目前SEC已經審批通過的STO項目有39家,合規的交易服務平臺則包含tZERO(代幣交易服務平臺),Polymath(代幣發行平臺)、Harbor(代幣發行平臺)、OpenFinance Network(代幣交易平臺)等。眾所周知,SEC將除了比特幣和以太幣以外的Token都劃歸證券,并把所有的證券型Token 納入監管。
? 去年,SEC還對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進行調查,并稱只要在美國買賣證券,都必須遵守證券法規或尋求符合條件的豁免,包括通過電子手段的交易。
相關的證券法規主要是三個:
1Regulation A+(小型上市,需要2年經營業績的審計,且花費比較高)
2Regulation D(針對私募投資的法規)
3Regulation S(針對美國企業?面向海外投資人的法規)
盡管這些豁免條款當初并不是為STO而準備的,但美國對STO的闡述最為詳盡,其現行監管政策基本滿足了STO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的多層次需求。當然,STO方面SEC只嚴厲審查,并不做任何輔導。
據現階段已通過STO審核項目方披露:STO的核心是要符合SEC的監管要求。
這幾個核心概念是:
1合格投資人;
2KYC和AML(投資人盡職調查與反洗錢調查);
3信息披露;
4投資人鎖定期限。
盡管已經有了政策和實際案例的支撐,但STO并未獲得所有人的認可,它依然面臨種種挑戰和疑問。關于它到底是1CO破裂后的安慰,還是IPO之外的金融創新,市場會給出最終答案。
1CO快入土的當下,STO又橫行業界。當然,根據谷歌搜索指數和百度搜索指數顯示,中國投資者對STO的關注度非同一般。
STO之十萬個為什么
STO到底是什么?比1CO更安全嗎?還是和1CO一樣,只是換了個概念的新騙局?它是IPO不成的企業跨入區塊鏈、獲取融資的良藥嗎?各國對STO的態度如何?企業和普通投資者要不要參與STO投資。
當很多人說起STO依然抱著十萬個為什么時,卓志注冊已經從某位知名投資人處得知,市場上已經有相當一批人嘗到了STO帶來的頭口蜜。
那么STO,將會成為下一個產業新風口嗎?
何為STO?
STO全稱 Security Token Offering,證券化代幣發行。顧名思義,ST 是以傳統資產和權益為價值支撐,具備證券屬性的代幣。而所謂的 STO,則指以 ST 為載體所進行的證券發行和募資行為,其兼具了1CO 的代幣載體和 IPO 的證券發行屬性,是介于 1CO 和 IPO 之間的過渡存在。支持者認為,ST將在未來數年內可被廣泛應用于大量傳統資產類型,其優越性無可取代。理論上,ST 具有無限的應用潛力。它激動人心之處在于,展示了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資產與資產,資產與監管之間互操作的潛力,有望顛覆傳統的資產結構和流通方式,實現真正的價值全球化,資產全球化。
? 反對者認為,STO違背了區塊鏈去中心化本質,是被招安和閹割的區塊鏈融資行為。
而且,它目前面臨著基礎設施薄弱和監管不明朗等問題。作為基礎設施的區塊鏈技術并未真正成熟,要處理高頻次交易,它還有相當長一段時間要走。此外,由于監管的缺失或不完善,STO是否可以一片坦途依然存疑。
? 總體上講,STO最大的特點是滿足了監管要求,本質是現有應用在區塊鏈上的復制和優化。其本身具有協議層面自動化管理,24小時交易,更小的交易單位及整體更好的流動性等優勢。
STO帶來新機遇
STO到底能帶來什么?
有人用鮮花掌聲歡迎,認為它代表著未來,甚至是比特幣以太坊之后的第三波區塊鏈浪潮。當然,也有大佬對此嗤之以鼻,認為是新瓶裝舊酒。有趣的是目前市場上與STO有關的市場行為已經開始密集起來。
? 近期,針對STO的收費課程、私密討論等活動,在區塊鏈行業又掀起一波小高潮,朋友圈里平均每天都有一個與STO有關的分享。尤其是10月基于IPFS基礎網絡建設、首個華人項目的Rapidash獲得STO許可后,關于STO的流程、資質等咨詢,似乎成了市場剛需。
因為1CO涼下來的市場,想借助STO扳回一局。
消息,美國對STO項目的批準次第開放后,中國很多有意STO的企業正在積極尋求到美國STO的渠道。某投資人透露“它并沒有想象中復雜,只要你有STO執照交易所的資源”。眼下除STO培訓外,與STO有關的贏利點還遍布在各種服務領域。比如,幫有需要的中國項目去美國STO,提供信息流、資源流等。在熊市中,此類服務機構不再倚賴幣市變現,而是找到這個新的現金流,一單STO可以有上百萬的利潤。據悉,已有中國項目在服務商的幫助下,排進了美國執照交易平臺的待發行名單。等待這些項目的,將是大膽卻放心的新型融資前景!
美國的STO現狀
? 相比過街老鼠1CO,STO在各國的待遇明顯不同。甚至,有不少地區已經開始積極擁抱STO。據卓志海外所知,
1加拿大證券交易所有意建立STO交易平臺;
2新加坡被認為是對STO最友好的國家;
3馬耳他、直布羅陀等小國是各個項目登陸歐洲的首選之地;
4在一向嚴謹對待加密市場的日本,STO的潛力也很大。(畢竟日本商家接受顧客使用比特幣付款,只需跟有許可證的交易所合作即可)
5本月初香港證監會發布監管新規,符合要求的虛擬資產交易平臺放入監管“沙 盒”,進行為期至少一年的觀察,為未來STO打好基礎。
此外,中國項目方也十分關注美國的STO現狀。
據悉,目前SEC已經審批通過的STO項目有39家,合規的交易服務平臺則包含tZERO(代幣交易服務平臺),Polymath(代幣發行平臺)、Harbor(代幣發行平臺)、OpenFinance Network(代幣交易平臺)等。眾所周知,SEC將除了比特幣和以太幣以外的Token都劃歸證券,并把所有的證券型Token 納入監管。
? 去年,SEC還對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進行調查,并稱只要在美國買賣證券,都必須遵守證券法規或尋求符合條件的豁免,包括通過電子手段的交易。
相關的證券法規主要是三個:
1Regulation A+(小型上市,需要2年經營業績的審計,且花費比較高)
2Regulation D(針對私募投資的法規)
3Regulation S(針對美國企業?面向海外投資人的法規)
盡管這些豁免條款當初并不是為STO而準備的,但美國對STO的闡述最為詳盡,其現行監管政策基本滿足了STO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的多層次需求。當然,STO方面SEC只嚴厲審查,并不做任何輔導。
據現階段已通過STO審核項目方披露:STO的核心是要符合SEC的監管要求。
這幾個核心概念是:
1合格投資人;
2KYC和AML(投資人盡職調查與反洗錢調查);
3信息披露;
4投資人鎖定期限。
盡管已經有了政策和實際案例的支撐,但STO并未獲得所有人的認可,它依然面臨種種挑戰和疑問。關于它到底是1CO破裂后的安慰,還是IPO之外的金融創新,市場會給出最終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