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眾所周知,香港是連接中國內地和世界資本的通道,而香港公司則是跨境投資最常用的特殊目的工具(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之一。
香港公司注冊處發表的統計數字顯示,截至今年六月底,根據《公司條例》注冊的本地公司總數達1,384,504間。在2021年上半年新成立的本地公司總數為56,253間,較2020年下半年的數字上升11.07%。
這近140萬家香港公司,每年都需要做年度申報(annual return)并進行審計(audit, 香港稱之為“核數”),還需要進行財務合規、稅收籌劃,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也就是說,在每一家香港公司的背后,都有一個或一群兢兢業業忙碌著的會計師(核數師)。
那么,你了解他們到底是怎樣一群人嗎?香港會計行業整體又如何呢?
與此同時,香港也有大量的本地會計師事務所。只是,香港本地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規模較小,提供服務時也更精細。
來自香港會計師公會(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HKICPA”)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香港會計師事務所數目由2020年的 1,907間增至1,951間,其中663間是執業法團。
而香港會計師人數也由去年的45,999增至46,505,其中 5,948名為資深會計師。同時,執業會計師人數由去年的5,041上升至5,133。
據香港貿易發展局(Hong Kong Trade Development Council,“HKTDC”)在2021年最新發布的《香港會計業概況》行業報告(下稱“報告”)顯示,香港會計服務的客戶大體可分為四類:跨國公司、在內地有投資或計劃投資的香港公司、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和在海外擴展的內地企業。
那么,在香港執業會計師和會計師的執業范圍有什么區別呢?
在香港,持有執業證書的會計師(執業會計師)提供的主要服務包括: 法定核數、稅務顧問、公司上市、企業融資、公司秘書、清盤及盡責調查。雖然法定核數工作是主要收入來源,但會計師事務所同時還向客戶提供各類商業顧問服務,如財務策劃、企業管理及內部核數。
而非執業證書持有人的會計師提供的服務則范圍小一些,包括: 簿記、一般會計服務、年終財務報告、報稅及公司秘書等。
根據《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香港會計師事務所可向中國內地政府財政部門申請臨時執業,取得“臨時執行審計業務許可證”。許可證有效期為5年。
事實上,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宏杰集團創始人何文杰會計師就開始在內地提供專業服務。比如,何會計師在天津、廣東順德參與了幾項先鋒專案的審計工作——“國有資產轉讓機制”,主要負責把原國有企業的會計結構和標準轉化為符合國際慣例的會計結構和標準,同時為企業上巿和國際招標開展準備工作。
特別是在2019年2月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香港被定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香港會計從業人員可在內地從事更大范圍內的專業服務,香港人員跨境執業更加便利化。
在2021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內地將深化與香港經貿合作關系。其中,特別提到擴大內地與港澳專業資格互認范圍,讓我們拭目以待。
2021年9月,經財政部與香港會計準則制定機構香港會計師公會充分溝通協調,香港方面認可過去一年來中國內地制定和修訂發布的保險合同、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14號、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租金減讓會計處理規定等企業會計準則與直接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香港財務報告準則趨同。
兩地會計準則的持續趨同,有利于內地企業“走出去”、滬港通和深港通的順利運作,以及兩地債券市場的互聯互通營造良好的會計環境,促進兩地資本市場的共同發展。而香港會計師,勢必會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據報道,截至今年9月底的過去13個月內,已有15家在PCAOB注冊、總部設在中國大陸或香港的會計師事務所簽署了191家上市公司的審計報告,涉及全球總市值約為1.9萬億美元。中概股會計服務對香港會計業而言,不可謂不大。
這說明什么?我想,至少說明兩點:一是香港和內地的會計準則高度趨同;二是香港會計師事務所和內地企業,以及內地會計業的利益高度統一。正因為如此,PCAOB才會將香港和內地的會計師事務所視為一體,同等對待。香港和內地榮辱與共,在會計業發展上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這或許對香港會計師事務所來說并非“bad news”。因為美國不留“人”,自有留“人”處,那就是:香港。據報道,目前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中,符合香港上市條例但未在香港上市的企業有50多家。
隨著PCAOB的步步緊逼,明年預計會有更多中概股公司陸續赴港上市。如此一來,大量的財務、會計、審計和上市業務井噴,對香港會計行業來說不是更加近水樓臺了么?
或者這就是所謂的“危機”中往往也蘊藏著“機遇”吧!

眾所周知,香港是連接中國內地和世界資本的通道,而香港公司則是跨境投資最常用的特殊目的工具(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之一。
香港公司注冊處發表的統計數字顯示,截至今年六月底,根據《公司條例》注冊的本地公司總數達1,384,504間。在2021年上半年新成立的本地公司總數為56,253間,較2020年下半年的數字上升11.07%。
這近140萬家香港公司,每年都需要做年度申報(annual return)并進行審計(audit, 香港稱之為“核數”),還需要進行財務合規、稅收籌劃,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也就是說,在每一家香港公司的背后,都有一個或一群兢兢業業忙碌著的會計師(核數師)。
那么,你了解他們到底是怎樣一群人嗎?香港會計行業整體又如何呢?
隊伍龐大:數萬人活躍在會計行業
香港是Top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財務、稅務、會計和審計需求量大,因此,吸引了眾多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到港開業。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在香港都有設立分所,為來自全球的國際投資者提供IPO、投融資、跨境并購等方面的財稅服務。與此同時,香港也有大量的本地會計師事務所。只是,香港本地大多數會計師事務所規模較小,提供服務時也更精細。
來自香港會計師公會(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HKICPA”)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香港會計師事務所數目由2020年的 1,907間增至1,951間,其中663間是執業法團。
而香港會計師人數也由去年的45,999增至46,505,其中 5,948名為資深會計師。同時,執業會計師人數由去年的5,041上升至5,133。
各有差別:執業會計師VS會計師
據香港貿易發展局(Hong Kong Trade Development Council,“HKTDC”)在2021年最新發布的《香港會計業概況》行業報告(下稱“報告”)顯示,香港會計服務的客戶大體可分為四類:跨國公司、在內地有投資或計劃投資的香港公司、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和在海外擴展的內地企業。
那么,在香港執業會計師和會計師的執業范圍有什么區別呢?
在香港,持有執業證書的會計師(執業會計師)提供的主要服務包括: 法定核數、稅務顧問、公司上市、企業融資、公司秘書、清盤及盡責調查。雖然法定核數工作是主要收入來源,但會計師事務所同時還向客戶提供各類商業顧問服務,如財務策劃、企業管理及內部核數。
而非執業證書持有人的會計師提供的服務則范圍小一些,包括: 簿記、一般會計服務、年終財務報告、報稅及公司秘書等。
內地:香港會計服務的最大市場
據報告,香港會計服務輸出的最大市場是中國內地。主要輸出的服務包括:法定核數服務、與投資有關的顧問服務(如盡責調查)、稅務顧問及企業顧問服務等。這得益于香港和內地之間日益緊密的經濟往來。根據《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香港會計師事務所可向中國內地政府財政部門申請臨時執業,取得“臨時執行審計業務許可證”。許可證有效期為5年。
事實上,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宏杰集團創始人何文杰會計師就開始在內地提供專業服務。比如,何會計師在天津、廣東順德參與了幾項先鋒專案的審計工作——“國有資產轉讓機制”,主要負責把原國有企業的會計結構和標準轉化為符合國際慣例的會計結構和標準,同時為企業上巿和國際招標開展準備工作。
特別是在2019年2月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香港被定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香港會計從業人員可在內地從事更大范圍內的專業服務,香港人員跨境執業更加便利化。
在2021年3月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內地將深化與香港經貿合作關系。其中,特別提到擴大內地與港澳專業資格互認范圍,讓我們拭目以待。
趨同:兩地會計準則持續趨同
2007年,香港會計師公會與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及中國審計準則委員會,就兩地財務報告及審計準則簽署聯合聲明,實現企業會計準則的等效互認,并每年互通準則建設及與國際趨同的進展情況,保持兩地會計準則的持續趨同。2021年9月,經財政部與香港會計準則制定機構香港會計師公會充分溝通協調,香港方面認可過去一年來中國內地制定和修訂發布的保險合同、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14號、新冠肺炎疫情相關租金減讓會計處理規定等企業會計準則與直接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香港財務報告準則趨同。
兩地會計準則的持續趨同,有利于內地企業“走出去”、滬港通和深港通的順利運作,以及兩地債券市場的互聯互通營造良好的會計環境,促進兩地資本市場的共同發展。而香港會計師,勢必會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危”中有“機”:香港會計業或迎新發展
當然,如果你關心香港和內地會計業發展的話,可能會注意到:在最近的12月16日,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ublic Company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PCAOB”)表示,其無法全面檢查香港和內地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報告和其他文件,因此,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有權將在三年內未獲得完全批準的海外審計的中概股公司摘牌。據報道,截至今年9月底的過去13個月內,已有15家在PCAOB注冊、總部設在中國大陸或香港的會計師事務所簽署了191家上市公司的審計報告,涉及全球總市值約為1.9萬億美元。中概股會計服務對香港會計業而言,不可謂不大。
這說明什么?我想,至少說明兩點:一是香港和內地的會計準則高度趨同;二是香港會計師事務所和內地企業,以及內地會計業的利益高度統一。正因為如此,PCAOB才會將香港和內地的會計師事務所視為一體,同等對待。香港和內地榮辱與共,在會計業發展上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這或許對香港會計師事務所來說并非“bad news”。因為美國不留“人”,自有留“人”處,那就是:香港。據報道,目前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中,符合香港上市條例但未在香港上市的企業有50多家。
隨著PCAOB的步步緊逼,明年預計會有更多中概股公司陸續赴港上市。如此一來,大量的財務、會計、審計和上市業務井噴,對香港會計行業來說不是更加近水樓臺了么?
或者這就是所謂的“危機”中往往也蘊藏著“機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