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幣離岸市場
8 人關注該話題
人民幣離岸市場是指在中國境外開展人民幣相關業務的市場,離岸市場建設的滯后使得境外人民幣金融需求無法得到有效地滿足。
在自由市場形成的人民幣離岸存款利率或其他利率,能較好地反映商業風險,能夠為內地人民幣利率形成提供有效的參考。倫敦離岸市場(即歐洲美元市場)所形成的倫敦銀行同業拆息(LIBOR),至今仍然是美元利率形成的重要指針這一事實,正說明離岸中心在本幣利率形成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也可以為中國內地的外匯市場調節提供參照。盡管中國在加人世貿之后被沒有承諾放松資本項目的管制,但是隨著金融服務業的發展,保持對于資本項目的管制對于經濟金融發展必然形成阻礙。同時,目前中國內地的外匯市場并不發達,也缺乏回避外匯風險足夠的金融工具,沒有外匯市場的各種指標作為參考,中央銀行的外匯政策調整必然缺乏足夠的市場依據,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也可以提供一個參照。人民幣離岸市場在香港的發展能夠帶動中國與亞太地區經濟的合作深度。中國政府正在倡議在亞洲推行區域性的自由貿易區架構,在自由貿易區框架下,區內各國的經濟聯系會趨于緊密,如果人民幣具有足夠的國際化程度,那么,原來區內各國作為以美元計價、向發達國家爭奪出口市場的競爭對手,可以轉化為以人民幣計價、向中國市場出口更為緊密的經濟聯系。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國際貿易中更多使用人民幣結算,還可以紓緩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放開人民幣使用限制,意味著更多人民幣將流出境外,客觀上要求設立人民幣離岸市場處理境外人民幣的匯兌、存儲、結算及回流業務。允許香港辦理人民幣業務,逐步形成離岸中心,可以充分利用香港完善、高效的銀行體系獲取市場運作經驗,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另外,如果能夠推動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就能夠逐步推動人民幣成為準硬通貨。人民幣在未來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在資本賬戶下的自由化,二是逐步國際化,促使人民幣成為在境外廣泛流通、為他國所接受并被用于國際結算、投資和儲備的國際貨幣。目前,人民幣在香港地區可通過人民幣一港幣一其他硬通貨這一渠道,以港幣為過渡環節,間接地將資本項目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合二為一了。從資本管制角度看,人民幣從內地流出并匯兌后,既可能被用做經常性支出,也可被用作資本性支出,這在事實是根本無法控制的,這就意味著資本賬戶其實已基本放開。從國際化進程講,香港成為境外人民幣存貸結算的中心和倫敦當年成為境外美元的離岸中心進程非常相似,這就意味著人民幣正以香港為中心在事實上走向國際化。
換句話說,在岸市場必須要與離岸市場相聯系,既要有有序流出安排,亦需有良性回流機制,才可以逐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就目前來說,在岸和離岸市場是靠三座橋梁來聯系的:
第一,貿易項目。基本上中國的對外貿易,包括貨品和服務,都可以選擇以人民幣結算和自由跨境流進流出。正如上文所述,現階段是流出比流入為多,這為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形成提供所需頭寸和流動性。雖然這座貿易項下的橋梁還可以進一步擴大和改善,但橋梁已經是非常寬闊,可以為中國持續增長的貿易提供以人民幣結算的暢通渠道。
第二,直接投資。在目前的資本賬戶下,外商直接投資內地是有管制和需要審批的。過去外商在匯入美元或其他外幣需要得到外匯局批準后,才可結匯,換取人民幣去支付各種費用。同樣地,內地企業要到海外直接投資,亦只能以外匯作為支付手段。自今年1月開始,中國央行公布了新的辦法,內地企業可以將人民幣從境內匯出,作為海外直接投資之用。至于外商欲要以人民幣直接投資內地,目前則需個案審批。最近有多個發債體,便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來融資,然后將籌集所得的人民幣,匯進內地支付直接投資項目,從而省卻結匯的程序和兌換成本,更可以降低所要承受的匯率風險。直接投資這座橋梁現在還在修建階段:內地人民幣赴海外直接投資這一段是建好了,但外商到內地直接投資這一段還未完全建好。中國央行表示與有關部委正在制定一套新的管理辦法,希望年內可以出臺。這將會大大提升外商以自身或借來的人民幣到內地直接投資的熱情。這是一項離岸人民幣回流機制的重要建設,既可促進外商直接投資,服務實體經濟,又可以減少外資進入內地時對外匯儲備增加造成的壓力。
第三,金融市場。內地資本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連接是國家資本賬戶管制逐步開放的一項重要舉措,需要小心從事、循序漸進。目前國際金融市場存在很多不平衡和不穩定因素,某地的金融危機很容易通過國際金融市場被放大和傳導到全球各地,資金大進大出,對全球的金融穩定都可能構成威脅。但資本賬戶要開放,便不可能同國際金融市場完全隔離。流到離岸市場的人民幣資金不可能全部以貿易或直接投資回流到內地,而主要保值和增值的市場都還是在內地。所以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逐步和有序地建立在岸和離岸人民幣金融市場的聯系是必要的。
我認為人民幣在岸市場和離岸市場既要有分隔,又要有聯系。連接兩個市場的橋梁需要隨著中國外貿和投資的快速發展而得到鞏固和拓寬;但同時也需要從實踐中吸取經驗,作出適時的調整,在循序漸進、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服務實體經濟,配合人民幣邁向自由兌換和資本賬戶逐步開放的政策步伐。
當連接在岸和離岸市場的橋梁變得越來越寬闊和穩固時,資金屆時大致可以在兩個市場自由進出,那時人民幣已基本上達到可自由兌換和資本賬戶開放的水平。屆時離岸和在岸市場的分割便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兩個市場基本上都已經是相通,兩個市場的價格亦會大致歸于一致。
人民幣離岸市場的意義
實際上,如果遮遮掩掩地維持當前的人民幣在香港流動的半地下格局,那么,要準確掌握人民幣在境外流通的規模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人民幣在香港的流通基本上也是商業銀行體系之外的,中央銀行難以及時進行監控。對于中國內地的金融改革來說,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積極意義首先表現在,如果允許人民幣在香港流通,監管當局可以獲得的一些重要收益,就是將境外流通的人民幣納入銀行體系,便于監管當局掌握人民幣境外流動規模的變動,從而相應采取措施。另外,人民幣離岸市場在香港的發展可以形成一個完全市場化的人民幣利率指標。目前,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推進已經有了長足的進展,但是,考慮到內地國有銀行的承受能力及主要的借款者——國有企業的承受能力,目前的利率市場化推進幅度還相當有限。但是,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又必須需要一個市場化基礎上形成的利率指標,來作為各項金融決策的參考,當前在內地積極發展債券市場無疑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但是,如果能夠充分利用香港的市場條件,通過吸收境外流通的人民幣,在香港形成一個市場化的利率指標,對于中國的人民幣利率市場化和金融市場發展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在自由市場形成的人民幣離岸存款利率或其他利率,能較好地反映商業風險,能夠為內地人民幣利率形成提供有效的參考。倫敦離岸市場(即歐洲美元市場)所形成的倫敦銀行同業拆息(LIBOR),至今仍然是美元利率形成的重要指針這一事實,正說明離岸中心在本幣利率形成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也可以為中國內地的外匯市場調節提供參照。盡管中國在加人世貿之后被沒有承諾放松資本項目的管制,但是隨著金融服務業的發展,保持對于資本項目的管制對于經濟金融發展必然形成阻礙。同時,目前中國內地的外匯市場并不發達,也缺乏回避外匯風險足夠的金融工具,沒有外匯市場的各種指標作為參考,中央銀行的外匯政策調整必然缺乏足夠的市場依據,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也可以提供一個參照。人民幣離岸市場在香港的發展能夠帶動中國與亞太地區經濟的合作深度。中國政府正在倡議在亞洲推行區域性的自由貿易區架構,在自由貿易區框架下,區內各國的經濟聯系會趨于緊密,如果人民幣具有足夠的國際化程度,那么,原來區內各國作為以美元計價、向發達國家爭奪出口市場的競爭對手,可以轉化為以人民幣計價、向中國市場出口更為緊密的經濟聯系。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國際貿易中更多使用人民幣結算,還可以紓緩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放開人民幣使用限制,意味著更多人民幣將流出境外,客觀上要求設立人民幣離岸市場處理境外人民幣的匯兌、存儲、結算及回流業務。允許香港辦理人民幣業務,逐步形成離岸中心,可以充分利用香港完善、高效的銀行體系獲取市場運作經驗,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另外,如果能夠推動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就能夠逐步推動人民幣成為準硬通貨。人民幣在未來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在資本賬戶下的自由化,二是逐步國際化,促使人民幣成為在境外廣泛流通、為他國所接受并被用于國際結算、投資和儲備的國際貨幣。目前,人民幣在香港地區可通過人民幣一港幣一其他硬通貨這一渠道,以港幣為過渡環節,間接地將資本項目自由化和國際化進程合二為一了。從資本管制角度看,人民幣從內地流出并匯兌后,既可能被用做經常性支出,也可被用作資本性支出,這在事實是根本無法控制的,這就意味著資本賬戶其實已基本放開。從國際化進程講,香港成為境外人民幣存貸結算的中心和倫敦當年成為境外美元的離岸中心進程非常相似,這就意味著人民幣正以香港為中心在事實上走向國際化。
人民幣離岸市場和在岸市場的關系
在人民幣還未能完全自由兌換和資本項目還有限制的情況下,人民幣離岸市場和在岸市場是有分隔的。但這分隔不可能是絕對的,例如有意見提出人民幣從內地流出后,最好就在境外持續流轉,不再回流內地,但這是不可能的。人民幣流到離岸市場后,無論怎樣運轉,最終都要回流境內,資金就算像子彈,不論飛得多遠,終有落地的時候。目前在中國內地以外,并沒有全面使用人民幣的經濟體系,不可能將流入的人民幣持續循環使用而不需回流到在岸市場。換句話說,在岸市場必須要與離岸市場相聯系,既要有有序流出安排,亦需有良性回流機制,才可以逐步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就目前來說,在岸和離岸市場是靠三座橋梁來聯系的:
第一,貿易項目。基本上中國的對外貿易,包括貨品和服務,都可以選擇以人民幣結算和自由跨境流進流出。正如上文所述,現階段是流出比流入為多,這為人民幣離岸市場的形成提供所需頭寸和流動性。雖然這座貿易項下的橋梁還可以進一步擴大和改善,但橋梁已經是非常寬闊,可以為中國持續增長的貿易提供以人民幣結算的暢通渠道。
第二,直接投資。在目前的資本賬戶下,外商直接投資內地是有管制和需要審批的。過去外商在匯入美元或其他外幣需要得到外匯局批準后,才可結匯,換取人民幣去支付各種費用。同樣地,內地企業要到海外直接投資,亦只能以外匯作為支付手段。自今年1月開始,中國央行公布了新的辦法,內地企業可以將人民幣從境內匯出,作為海外直接投資之用。至于外商欲要以人民幣直接投資內地,目前則需個案審批。最近有多個發債體,便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來融資,然后將籌集所得的人民幣,匯進內地支付直接投資項目,從而省卻結匯的程序和兌換成本,更可以降低所要承受的匯率風險。直接投資這座橋梁現在還在修建階段:內地人民幣赴海外直接投資這一段是建好了,但外商到內地直接投資這一段還未完全建好。中國央行表示與有關部委正在制定一套新的管理辦法,希望年內可以出臺。這將會大大提升外商以自身或借來的人民幣到內地直接投資的熱情。這是一項離岸人民幣回流機制的重要建設,既可促進外商直接投資,服務實體經濟,又可以減少外資進入內地時對外匯儲備增加造成的壓力。
第三,金融市場。內地資本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連接是國家資本賬戶管制逐步開放的一項重要舉措,需要小心從事、循序漸進。目前國際金融市場存在很多不平衡和不穩定因素,某地的金融危機很容易通過國際金融市場被放大和傳導到全球各地,資金大進大出,對全球的金融穩定都可能構成威脅。但資本賬戶要開放,便不可能同國際金融市場完全隔離。流到離岸市場的人民幣資金不可能全部以貿易或直接投資回流到內地,而主要保值和增值的市場都還是在內地。所以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逐步和有序地建立在岸和離岸人民幣金融市場的聯系是必要的。
我認為人民幣在岸市場和離岸市場既要有分隔,又要有聯系。連接兩個市場的橋梁需要隨著中國外貿和投資的快速發展而得到鞏固和拓寬;但同時也需要從實踐中吸取經驗,作出適時的調整,在循序漸進、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服務實體經濟,配合人民幣邁向自由兌換和資本賬戶逐步開放的政策步伐。
當連接在岸和離岸市場的橋梁變得越來越寬闊和穩固時,資金屆時大致可以在兩個市場自由進出,那時人民幣已基本上達到可自由兌換和資本賬戶開放的水平。屆時離岸和在岸市場的分割便沒有太大意義,因為兩個市場基本上都已經是相通,兩個市場的價格亦會大致歸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