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門對賭,卻當場被抓了老千,這是何等的尷尬。而國際礦業巨頭力拓公司應該深有體會,最近力拓公司發表聲明稱,力拓股份有限公司駐上海4名鐵礦石銷售團隊成員被中國有關部門拘留。其中一人為力拓上海首席代表、中國鐵礦石業務總經理胡士泰。業內人士猜測,此次力拓員工被拘可能涉及商業賄賂。 近年來,隨著跨國公司在華業務領域的不斷拓展,越來越多的國際知名企業頻爆有關商業賄賂的丑聞,當一樁又一樁商業賄賂丑聞被無情地抖摟出來后,這些豎著金字招牌的商業巨人瞬間黯然失色,為自己在全球嘔心瀝血建立起的光輝形象抹上濃重而灰暗的一筆。 跨國公司深陷賄賂潛規則 最近幾年,在西門子、朗訊、大摩、IBM等財富巨頭身上發生的商業賄賂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讓我們看清了跨國公司不惜重金、不擇手段追逐利潤的真實面目—— “朗訊案”:跨國公司在華違法行賄事件時有發生。2004年全球知名電信服務供應商朗訊科技中國“賄賂門”事件,經過內部審計和外部法律專家的調查發現,朗訊科技(中國)公司的內部控制存在缺陷,同時朗訊(中國)公司4名高管——公司總裁、首席運營官、銷售部高級主管及一名財會經理遭到解雇,原因是涉嫌違反禁止美國公司在海外實行賄賂的聯邦法規。朗訊被曝在過去3年間為近千人次的中國政府官員、電信運營商高管出資“訪問”美國,并以“參觀工廠,接受培訓”為由安排前往夏威夷、拉斯韋加斯、大峽谷、迪士尼樂園和紐約等地的行程。朗訊為此出資超過千萬美元。案發后,朗訊被美國司法部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重罰250萬美元。 “西門子案”:2006年11月15日,德國司法部對享譽全球的西門子公司(位于慕尼黑的總部)進行了突擊搜查,封存了上萬份檔案資料,并逮捕了數名西門子員工,由此揭開了西門子全球市場的賄賂丑聞。隨著西門子賄賂案調查的不斷深入發現,中國公司也未能幸免。負責西門子審計的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報告顯示,9個與中國業務有關的公司和個人被牽扯到賄賂案中。 “德普案”:2005年5月,美國德普公司案引起了公眾對商業賄賂的廣泛關注。根據美國司法部2005年5月20日提供的報告披露,全球最大的診斷設備生產企業德普公司在天津的子公司天津德普診斷產品有限公司從1991年到2002年期間,向中國國有醫院醫生行賄162.3萬美元現金,用來換取這些醫療機構購買德普公司的產品,德普公司從中賺取了200萬美元。這家企業最后被美國相關機構以違反“反商業賄賂法”為由,處以479萬美元巨額罰金。 建行行長張恩照案:該案中,隨著審判結果一同浮出水面的,還有眾多跨國IT公司的名單,它們分別是IBM、思科、安迅和日立。其中在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的判決書中提到,IBM曾向一個協助行賄張恩照的銷售代理支付了22.5萬美元。 “大摩案”:2009年2月,摩根士丹利向SEC提交文件稱,公司發現一名中國區地產雇員“似乎有違反《反海外腐敗法》的行為”,隨后,兩名中國區地產主管宣告離職。至于大摩在中國相關涉嫌受賄者,目前正在調查中。 至此,數家國際知名企業在華相繼墮進賄賂的漩渦,引起國內民眾對在華的跨國公司職業操守和商業信譽一片唏噓。 據南開大學調查,被調查的一半以上的公司表示,為開拓市場,曾有過商業賄賂行為。而根據國內民間經濟分析機構安邦集團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跨國企業在華行賄事件近10年來一直呈上升趨勢。中國在10年內至少調查了50萬件腐敗事件,其中64%與國際貿易和外商有關。中國的經濟肌體正在受到商業賄賂的侵蝕??鐕驹谌A商業賄賂采用什么樣的路徑呢? 賄賂手段花樣百出 為了達到商業目的,跨國企業想出了種種點子來進行商業賄賂。多數商業賄賂以技術服務費、咨詢費、顧問費、外出考察、贊助業內研討會等看似合法的形式出現,或者以送領導子女出國、贊助出書、安排工作以及和實權人物自己私下開辦的公司進行“關聯交易行賄”。一位美國電信設備公司的人士告訴記者,為了避免美國相關法律制裁,他們在中國采取了變通的方式:以較低的價格把產品賣給經銷商,讓經銷商去進行商業賄賂。 據某業內專家透露,就商業賄賂較為盛行的醫藥領域,某些跨國制藥公司最常用的手法是通過總部或別國的分公司,將一筆款項打入某家具備良好合作背景的跨國公關公司在境外機構的賬戶,再由這家跨國公關公司在國內的機構按照名單中所列的數額分發給有關的各位醫生。在整個交易過程中,“經手這項業務的只有極少數的人,具有高度的保密性,而且有資格合作的跨國公關公司都具備極強的反審計能力,國內或國外的審計機構對此都無能為力,從而保證了萬無一失,即使事情萬一敗露,責任全部由公關公司承擔,制藥企業可以脫得一干二凈”。 有經驗的跨國公司更是通過中間人(第三方)來進行。例如雇用專業性中介機構,如律師事務所和公關公司。這些機構不僅具有豐富的“第三方”經驗,而且也籠絡相當廣泛的人脈關系。在“大摩案”之中,上海的相關律師機構與公關公司都發揮著必不可少的作用。更有甚者注冊離岸公司,離岸地區的公司資料很難被人查到。在西門子案的調查中,9家中國公司,大部分都注冊于維爾京群島。將公司注冊在英屬維爾京群島或百慕大等地,注冊程序非常簡單,運作成本也很低。如維爾京群島,其最高注冊費也只有750美元,而且每年只要交600美元的營業執照手續費即可。再一類就是與政府官員關系密切的“私人公司”,如前政府官員下海開辦的公司。這類中間人擁有深厚的政壇人脈,運作項目低調隱秘。如在IBM賄賂案中,與張恩照關系緊密的香港某公司北京分公司實際充當了“第三方”角色。從跨國公司花樣翻新的手段中,我們不得不質疑為何眾多跨國公司紛紛撇開公司信譽與商業道德集體身陷賄賂門呢? “賄賂門”產生的原因何在? “賄賂門”的產生是在多重原因的作用下出現的,如果說企業自身的管理模式是內因的話,那么外因就是我國針對商業賄賂的法律缺失。法律的不健全為商業賄賂的發生提供了土壤。眾所周知,在西方國家對商業賄賂的懲罰是非常嚴厲的,成熟的市場環境和有序的市場秩序中,最具核心價值的兩條商業規則:一是合法競爭,二是奉守誠信。這兩條是包括所有跨國公司在內都必須嚴格遵守的。然而,跨國公司在進入像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后,在欠缺健全的法制市場的環境下,往往容易變質。調整管理模式或許是企業自身的問題,但是填補法律空白則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有具備了嚴格的法律制度,才能夠讓跨國公司以一種健康、陽光的方式為我國經濟發展作貢獻。 而更深層的原因是與中國的商業環境是分不開的。中國是世界上快速增長的最大新興市場,許多外國企業迫切地希望能夠在中國市場占據一席之地,而為了達到迅速占領市場的目的,有的企業便采取一些“非正常”手段,再加上中國人一貫奉行禮尚往來之道,外國企業便順水推舟。 商業賄賂的根治 商業賄賂及暗扣擾亂了市場的商業氛圍,而賄賂產生的費用最終由老百姓承擔,嚴重影響到民眾的利益。中國社會科學院知識產權中心研究員張玉瑞指出,目前跨國公司商業賄賂案件的泛濫,將直接影響中國的投資環境,阻礙中國的自主創新。要遏制洋賄賂,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創造良好的市場秩序,首先就需要完善有關法規,加大監管力度。目前我國現行反商業賄賂法律分散、存在嚴重不足,對此,要有效地遏制商業賄賂行為,制定一部完備的《反商業賄賂法》是有必要的。同時應圍繞《聯合國反腐敗公約》,聯合各國建立反腐敗的合作平臺,抓緊落實中國有關法律制度與公約的銜接工作,修訂刑法中有關行賄和受賄罪的構成要件和處罰規定等。從現實來看,處罰力度偏輕很大程度上是導致跨國公司在中國鋌而走險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我國的刑法中只有賄賂的概念,而沒有明確商業賄賂的概念,就是說我們的刑法只能打擊向政府公務員進行賄賂的犯罪,而且對于賄賂手段的界定也只限于“一定數額的財物”。而有些人正是鉆了這個空子。清華大學廉政研究室主任任建明甚至表示,在中國和美國進行同等數額的商業賄賂,接受的處罰美國是中國的100倍。 其次要把治理“洋賄賂”和治理“本土腐敗”結合起來 。目前跨國公司商業賄賂案件的泛濫,將直接影響中國的投資環境,阻礙中國的自主創新。要遏制洋賄賂,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創造良好的市場秩序,就需要完善有關法規,加大監管力度。其實無論是中國企業,還是外國公司,只要違背公平競爭的原則,搞不正當競爭,就應當依照中國的法律和國際公約進行制裁。正如《聯合國反腐敗公約》所說的,預防和根除腐敗,是各國的責任,而且各國應當相互合作。只有這樣,才能讓中外企業在清廉的環境下公平競爭、共同發展。除了因為一些外交政策及貿易合作等多重因素外,我們還要看到國家在治理商業賄賂方面確實也存在不足。 另外在治理腐敗和商業賄賂過程中,公眾和輿論的監督作用也發揮著重要影響。 IBM在韓國分公司的行賄事件最初就是由媒體披露的。2004年1月,韓國聯合通訊社報道稱:這家韓國分公司借助行賄從政府獲得了5500萬美元的合同,韓國檢察機關以行賄罪指控48名政府官員和韓國IBM高管人員。這則報道直接引起了韓國民眾對這起商業賄賂案的密切關注,并督促政府早日懲治商業腐敗。而風波過后,韓國政府也意識到信息的不公開和不對稱是商業賄賂的源頭,于是就在網上最大范圍地公開了政府機關的各類信息,將政府采購轉變為電子采購方式,接受民眾的在線舉報。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調整管理模式或許是企業自身的問題,但是填補法律空白則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有具備了嚴格的法律制度,才能夠讓跨國公司以一種健康、陽光的方式為我國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