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在本市黃浦路15號正式開業。 吳文驥 攝(資料照片)
1990年12月19日11時,北外灘,浦江飯店,遠東最大的玻璃天棚舞廳內,顯示屏上瞬間翻出交易數據。隨之,銅鑼聲忙不迭響起。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內地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的開市鑼聲,這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史上非比尋常的聲音。
時隔23年,當年的兩位改革拓荒者—已81歲的莊曉天和與他同齡的裴靜之,在他們位于外灘的辦公室內,還常能聚首。
都曾站在風口浪尖,都有著“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干勁,也一道經歷過諸多驚心動魄,直到最后能夠無愧地回想往事。
而今,他們對著窗外浦江濤聲,想著上海正如火如荼推進著的自貿區建設。
“又逢改革時”,兩位老人感慨。
別無選擇的改革
上世紀80年代末,莊曉天是上海主管財貿金融的副市長。
他猶記朱鎔基同志1988年2月6日到任上海時的情形,“早晨下火車,朱鎔基同志下午就聽取市財政局匯報,因為”要是不會理財,市長沒法當”。
但是,在把上海經濟排摸一遍后,朱鎔基道出四個字—千瘡百孔。
莊曉天回憶,那時,廣東“三來一補”的加工業已起蓬頭、“蘇南模式”活力也引發關注,身為“計劃經濟大本營”的上海夾在當中,財政收入卻連年滑坡。即便國務院同意上海自1988年起享受上繳基數為105億元的“基數包干”政策,依舊頹勢難擋。1989年12月2日,朱鎔基在市金融工作座談會上感嘆:“我現在是一天一天感到捉襟見肘啊!”
正是這次座談會上,朱鎔基提及設立證券交易所。他說:“金融搞活了,可以促進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生產能力、生存能力的提高……我看還是要大膽試點……”
莊曉天記得,也是在這次會議上,“金融中心”這個略顯敏感的詞匯,被羞答答地提起。朱鎔基在會上還特地“避嫌”說,“上海發展的戰略思想是搞金融中心”,這是香港日本勸業角丸證券(亞洲)有限公司總經理毛玉亭和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主席格林伯格率先提出的。
朱鎔基所言金融之意義,對于焦頭爛額的裴靜之而言,感受太深刻了。
當時,裴靜之是上海市政府計委副主任,上海重大建設項目資金,均由計委平衡,他是具體操作者。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財政連年滑坡的窘境下,哪來的錢解決城市建設?他自嘲說,想當年他殫精竭慮,建議實施電話初裝費和煤氣初裝費這兩個“名堂”,來解決電信和燃氣建設資金不足的難題。但是,何處不愁錢?哪里等得起?
裴靜之的思想開悟得早。1980年,48歲的裴靜之跟隨當代最有影響的會計學家婁爾行遠赴美國,開展中美比較會計研究。他們目瞪口呆地領略了美國的超市、高速公路、ATM機等,并從“負債建設”加快城市建設速度的理念中恍然大悟。受此啟發,1988年,上海南浦大橋的批文尚在“半路”,靠著從亞洲開發銀行借來的8.2億元貸款,工程便爭分奪秒開工了,裴靜之急啊:“口袋里存夠了錢再造橋修路?那要等到猴年馬月?”
他自稱是“市場經濟派”,明白證券交易所是市場經濟標志之一,也是資金的蓄水池,利用發行股票向全社會融資,就可籌集建設資金,用于高架、集裝箱碼頭等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
因此當朱基最后拍板 “上海抓金融的步子要大一點!”時,裴靜之恨不得舉雙腳贊成。
他告訴記者,“拍板”后,時任上海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黃菊指定莊曉天、裴靜之,以及當時上海體改辦黨組書記、副主任蔣鐵柱和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副行長周芝石等人成立上海證券管理委員會。
一場幾乎別無選擇的改革,拉開序幕。
超前的思維
其實,證券交易對上海而言并不陌生。
上世紀80年代初,上海涌現大量新辦集體企業,它們一出生就處于國家“計劃外”,向職工和社會集資便成為這類企業的生存之道。1984年11月,經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批準,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向社會公眾及職工發行股票,成為“中國第一股”。投資者有了股票后又提出要轉讓,故而1986年,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在南京西路建立國內首家專營股票交易的營業柜臺,掛牌“飛樂音響”和1985年發行的“延中實業”2只股票。
1986年11月,美國紐約證交所主席約翰·凡爾霖到訪中國,向鄧小平贈送了紐約證交所一枚所徽。小平同志則將一張50元面值的“飛樂音響”股票回贈給凡爾霖。那位認真的老外幾天后到上海辦理過戶手續。
到了1989年,上海股份制企業已有多家,老百姓漸漸對柜臺交易速度不滿,希望成立一家專門買賣股票的場所,且提供更多上市股票。
1990年,朱鎔基要求證券交易所年內開業。
此前,李祥瑞(原交通銀行董事長)、裴靜之、尉文淵(后成為上海證券交易所首任總經理)等人前往香港證券交易所考察。莊曉天告訴記者,考察團回滬后,“他們興奮地談論著,港交所里有好幾個上海人,是解放前十里洋場里的證券”練習生”,數十年磨練后,他們都成了港交所中高層。”
至于選址,有人說新建,有人言改建,最后敲定黃浦路15號的浦江飯店。這里曾在1882年亮起過中國第一盞電燈,曾在1908年接通過中國第一部電話,這幢歐式建筑雖已破舊,但有老上海人愛去的舞池,“它令人勾起回憶,將證券交易所設在這里,也是恢復上海金融傳統的一個標志”,莊曉天說。
關于交易方式,又令人躊躇。無非兩種,一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用的,打手勢配合高聲喊價,“動靜很大,像菜市場,很鬧猛”;另一種則是無聲的計算機交易。莊曉天告訴記者,當時僅延中實業、真空電子等8只股票上市流通,俗稱“老八股”,有人擔心交易冷清,建議華爾街模式,至少能營造點現場氣氛。但莊曉天認為需超前思維,“當時我預計,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交易量有朝一日會成為亞洲第一,因此權衡再三,拍板索性一步到位,用計算機交易,現在看來,這步路走對了”,他頗得意。
還有要不要籌集外國資金。當年,不少華僑和在滬外籍人士也提出想買上海股票,但購買股票需憑本地身份證。既不能打擊外資參與積極性,又要謹防投機,籌辦者想出辦法,同一家企業,設A股向境內居民發行,設B股向境外發行,A、B股間設立“三八線”,這又是上海首創。緊接著開業的深圳證券交易所也如法炮制。
上海自行審批上市?
1990年12月19日,中國股市歷史性變革的一天。開市鑼聲一響,場內“紅馬甲”即刻爆發“手指戰爭”,他們接聽電話,并迅速將客戶價格敲入交易主機,撮合買賣雙方。
就此,集中交易和“價格優先、時間優先”原則,成為中國股市新的游戲規則。
但開創性課題接踵而至。
上海證券交易監管委員會,由莊曉天擔任管委會主任,裴靜之擔任管委會辦公室主任,當務之急是推動上市公司擴容—不能讓“老八股”唱獨角戲,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更要解決大量優質企業急需上市融資解決生產的燃眉之急。但當年,中國證監會尚未成立,所有上海擬上市企業,全憑上海自己說了算,這賦予證管會極大的權力和挑戰。
什么樣的企業能上市?當年,裴靜之反復思慮,在紙上寫下3條:一,企業產品有市場,有發展后勁;二,企業效益良好有連續3年盈利;三,企業領導班子、總會計師人員素質優秀。
裴靜之記得,當年上海定的調子是“發行證券寧肯慢一點,但要穩一點,搞亂了,出了大一點的問題,就搞臭了”。但企業依然爭搶上市。莊曉天等負責同志一合計,索性下放事權,由各系統自行挑選急迫上市的企業,證管部門負責審批和監管。
機不可失啊!幾乎每個系統推薦上來的企業股票發行量,都是額度的2倍。最后,莊曉天和裴靜之心有不忍,又多番努力,把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計劃委員會給予的4億元額度,爭取到了6億多元。如今回想,大家倍感驕傲:“那6億多元股票,實際能融到100億元左右的資金,分到十幾家企業頭上,生產資金基本能翻番。”事實上,當年那些企業,池子里都已窮得發慌,通過先上市,拿到了資金,才真正迎來大發展,如“第一百貨”上市后,才造起了東樓。
而莊曉天印象最深刻,當屬“豫園商城”。豫園曾被朱鎔基批評“不要拿著金飯碗討飯吃”,只因曾經,步入豫園,第一眼便見“萬國旗”—商場樓上,內衣內褲、小孩尿布,全都不知害羞地晾曬在那里,這讓陪同外賓的上海領導情何以堪?當年,南市區干部反反復復在莊曉天面前念叨:“豫園宏圖難展,沒錢,老百姓的動遷改造全都免談!”
1992年5月,重組后的上海豫園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發行,共募集到6.2億元資金,豫園人企盼已久的改造規劃迅即啟動,豫園從此扯下“萬國旗”,并在1994年一躍成為“全國百家最大規模商業企業”第三名。
然而,當年那些目通八極、點化勾線的布局和“大權”在握者,手頭竟無一張股票。莊曉天說,當時嚴格規定,處級以上干部不能買股票,“像我們這些搞證券工作的,更是碰都不能碰”。
兩位老人至今保存著“老八股”,但那只是股票復制的樣張而已,聊以紀念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
絕密的“價格放開”
設想很大膽,試驗很小心,這是上海證券交易所最初寫照。
交易規則曾被不斷修改—開業第一周,交易所對二級市場價格實行漲停板和流量控制制度,即規定每個交易日的股價為5%的漲跌封頂,開業第二周,漲跌停板幅度又改為1%。所謂流量控制,就是當成交股數累計達到或超過發行總量3‰時,價格才能翻牌。
眼見這些小心翼翼,裴靜之等人急煞:“國際上不帶這樣操作的,市場應有的波動也被人為限制了,股價若長期受漲停板約束、扭曲,股票交易就會被憋死啊!”
市場的確出現了平淡。1992年2月14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指數為319.02點,比1月底僅上升5.61點。為改變這種狀況,交易所決定:2月18日起,對延中、飛樂2只股票放開價格,隨行就市。當天,延中股票每股收盤價比開盤價上升70元左右,每股飛樂股份上升500多元。
靜悄悄的改革,也已在更高層醞釀。裴靜之回憶,當年,上海方面不懈請示國務院,強烈希望市場放開價格,“5月16日,時任市長黃菊突然告訴我,股票價格要放開了。當時徐匡迪副市長正在北京開會,黃菊讓我打電話給徐匡迪,請徐匡迪再次請示已是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是否同意”。
裴靜之緊張得要命。他專門用機關里的機密電話,打給徐匡迪。半小時后,收到回復,朱鎔基同意。
這一晚,裴靜之輾轉難眠,他嚴守機密。
1992年5月20日下午4點半召開新聞發布會,熬到下午4點,裴靜之擬好“統發稿”,讓打字員打出來。4點半,會上一公布價格完全放開的消息,證券公司老總們驚呆了。
第二天,1992年5月21日,后來被稱為“中國股市真正誕生的一天”,這天起到23日,股價一飛沖天,3天內暴漲570%。這個月,股票和債券地位發生大逆轉,原本每日交易額中債券占據80%,但這個大頭,迅速被股票取代。
股票“火”起來了,買賣難的“吐槽”很快多起來。
1992年6月11日的解放日報上就刊登了一篇《解決證券買賣難刻不容緩》的文章,說的是上海擁有101個證券交易網點,但交易網點和吞吐量的增長速度跟不上參加交易者的增長速度。這年,上海開立股票賬戶的人數已達20萬人,平均每個網點每天要擁集2000人之多,但每個網點每天只能接受委托買賣者千人不到,一些散戶、小戶欲拋無門,想買無路。
消息傳到莊曉天這里,他憂心忡忡。當年,上海出現成千上萬人認購股票、堵塞交通的極端場面,于是他支持開辟文化廣場、虹口體育場、靜安和黃浦工人體育場等大型交易市場,但仍無濟于事,更出現發行新股前提前2天就有二三十萬人排隊的勝景。至今莊曉天依然后怕,“鐵門也被擠破,所幸無人死亡”。可是這年,10余個新股計劃發行,如何確保不出亂子?莊曉天和裴靜之、蔣鐵柱、周芝石等人反復商量,決定采用發行認購證的辦法來解決股民排隊爭購新股的問題。
核心在于認購證的價格,定低了,引起搶購;定高了,沒人買。市場化語境下的管理,考驗改革者的智慧。莊曉天們反復平衡,參照20%左右的得率(股票發行量和認購證發行比例),最后定價30元一張。這年,認購證共發行了207萬份,扣除印刷和成本,約6000萬元的收入全部捐獻給了社會福利機構。
發行認購證的防患于未然很快被驗證。當年,深圳發生了“8.10新股認購事件”,地方官員被撤職。但除了安全之外,莊曉天們獨創“認購證”的另一個好處,在于直接催生了上海股市的第一代“大戶”—1992年,股份制改造提速,當年發行的股票從原定10余個增至近50個,認購證“洛陽紙貴”,一大批人通過認購證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改革的“米道”
1993年初,莊曉天退下來,他和裴靜之一起,轉而又去掀開上海金融改革史的又一篇章—籌建浦發銀行并力促其上市。
此前,中國證監會成立,上海證券交易監管委員會自動解散。
回想往事,莊曉天無憾:“在那個承上啟下的時代,能夠平穩度過,我想我對得起這個社會了。”
這句云淡風輕的話,無以掩蓋曾經的云涌風起。改革哪有坦途?他何嘗不被人指著鼻子罵“你搞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要葬送在你們手里了”……
證券交易所成立2年后,小平同志這樣說道:“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
而在之前,改革者頂著壓力,“斗爭”了三四年。最尷尬時,北京來人,裴靜之得事先打聽,“他是偏市場還是偏計劃,是姓社還是姓資,根據不同偏好,我們準備不同版本的稿子來匯報”。
但他跟莊曉天兩人搭檔、齊頭并進,創物價改革、建立證券市場和力推浦發銀行上市等一系列關卡時,“內心絲毫沒有動搖過”。
憶當年義無反顧,莊曉天說,“我們都是工作了幾十年的人了,尤其是10年文革,10年浪費,好不容易將中心轉到經濟工作上來,總希望做點事情”。何況,他還有一個敢于沖刺的理由:“證券交易所開業時,我虛歲59了,即便犯了啥錯,大不了就撤職……改革嘛,首先要戒除個人患得患失的想法,說到底,就是要跟舊東西、舊思想做斗爭,假若前怕狼后怕虎的,改革還能推進嗎?”
改革者的毫無疑慮,大概也源自內心的堅定認識,“當時國家要求,從計劃走向市場,而證券市場就是市場經濟的一部分,無論如何,我感到方向錯不了”,莊曉天說。
在莊曉天看來,改革之所以能干成,關鍵在于“班子的素質”和“靠人去做”,但首要是“思想統一”,“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必須把底交代清楚,只要我們一心為公,對老百姓有利,心中坦蕩,改革就沒有顧慮!”
對于眼下上海正全速推進的自貿區建設,兩位老人有些心癢癢,他們說:“上海自貿區中,轉口貿易、離岸金融,都涉及改革智慧,哪個不需要闖勁和魄力?”
裴靜之直言:“各部門都有相關利益,任何一項改革之舉,祈求能夠萬事妥帖,顧及所有人都點頭同意,這不僅是奢望,更可能一事無成。”
而談到國家層面,二老呼吁“應從審批制轉向法律監管機制,為改革創造成功的條件”。
81歲的裴靜之,至今無法忘記當年的惶惑和自卑,“那時去港交所學習,對方雖客氣,但內心肯定看不起我們。為什么呢?我們當年才8個股票,人家能看得起我們?”
可如今,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交易量,令香港乃至倫敦都側目。
偉大基業,無法忘卻和磨滅老人們的功績。
他們的晚年,仍有改革和逐浪的痕跡。莊曉天的“金融情結”揮不去,近十年來,他始終在爭取純民營銀行在市場中的一席之地,而裴靜之則感慨,若非自己老矣,上海自貿區,他也躍躍欲試。
他無比留戀地來了一句:“改革的米道 (上海方言,意為味道),蠻好額。”
(部分內容參考人民出版社《朱鎔基上海講話實錄》)
解放網-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