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后 50后的內地家族企業正大規模進行首次傳承,如今正承受著外人難以想見的壓力。企業普遍處于競爭極為激烈的制造業領域,轉型、升級、融資等壓力山大;習慣了家天下的上一代,和接受新式教育的二代們,有著各自的價值觀和行事方式;加上來自授權文化、繼承人選、家族分合、政商人脈的諸多挑戰,用驚心動魄來形容“接班”并不為過。此間,財產的繼承又是一個備受關注的社會性話題。 奇怪的是,在信托從業者眼中商機無限的財產繼承生意,家族企業的態度卻頗為冷淡。本周,國內一家大型信托公司業務部門總經理對《金證券》記者透露,自己的公司正醞釀成立獨立的家族信托業務部門,但不少高凈值客戶就“對家族信托有沒有興趣”、“能不能接受公司設計的家族信托方案”等私下詢問沒什么回音。“目前這一塊確實比較尷尬,披上外衣是‘偽家族信托’,脫掉了客戶又不相信。” 民企老板的“恐懼癥” 參照海外的一般運作形式,家族信托指的是客戶將資產交給信托公司打理,但交給信托公司后,資產的所有權即不歸其本人,比如由信托公司作為受托人按照約定支配。資產的收益權可根據其意愿指定受益人。這樣一來,資產所有權和收益權相分離。 設立家族信托的好處還是很明顯的:比如可以合理避稅,這在境外很普遍;可以防止家族資產的控制權分裂;可以給無心繼承家業的子女一份衣食無憂的生活保障,等等。 考慮到最近幾年,內地家族的潛在需求可能會激增,上述大型信托某業務部門總經理供職的公司正醞釀成立獨立的家族信托業務部門,急于推出家族信托業務服務。 但摸底的情況讓他心里一寒。“真正的家族信托涉及財產權的剝離,但只要提到財產權的剝離,高凈值客戶就不愿意做了。說白了,內地的高凈值客戶、尤其是民營企業家背景的高凈值客戶不相信你,不相信金融機構。”他對《金證券》記者表示,嚴重缺乏信任,是自己跟幾個高凈值客戶交流后的第一感受。 “經過摸底,我們發現符合條件能夠做的客戶很多,但真正能抓到的客戶只有個位數。”他說,即便是有意向的客戶,也是家族信托中不涉及財產權剝離的產品。 “偽家族信托”吃香 什么叫做“不涉及財產權剝離的家族信托”?他對《金證券》記者直言,準確地說,是披著“財產權信托”的外衣,打著家族信托的名號,實際上還是投資性的信托產品。 “一般客戶出個3000萬或5000萬,單獨設計一個產品,期限從10年到50年不等,每年承諾多少收益,外加一些孩子教育、老人養老、生活醫療方面的信托服務等。”他解釋說,這和真正的家族信托相去甚遠。 記者查閱了包括較早涉足“家族信托”的外貿信托、平安信托等推出的家族信托產品,發現雖然具體細節不一,但大致方向確實如此。 外貿信托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對《金證券》記者承認,內地確實與境外的家族信托運作尚有一段距離,這主要是因為法律存在空白,比如遺產稅未出,避稅動機不強烈;信托登記制度等存在障礙,無法保障隱私;私人對家族信托的觀念單薄,對“財產權剝離”十分敏感。這些導致真正意義上的家族信托業務暫時無法實現。 “關鍵世代”跑馬圈地 盡管如此,但家族企業的潛在高需求,仍刺激著信托公司開展相關業務的熱情。有專家就預測,從2012年開始的10年,對家族企業堪稱“關鍵世代”,因為企業家在未來10年中的決定與作為,將深深地影響家庭與事業未來100年的發展。 《金證券》記者粗略統計發現,到目前為止,內地約20家信托公司已經成立或正在籌備家族信托業務團隊;中信信托、上海信托、中融信托紛紛成立了家族信托管理辦公室。 “當前概念大于實際意義。”上述大型信托某業務部門總經理指出,信托公司現在的舉動更多是在跑馬圈地。除了個別大型信托公司外,其他信托公司很難在高凈值客戶中形成做家族信托的聚集效應。 “其實就家族信托來講,現在內地信托能夠裝的東西(指投資項目)還很有限,等到什么都能裝的時候,那也許就能邁出了一大步。”他對《金證券》記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