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年里,中國體育企業存在于一個獨特的中國式體育產業的商業環境中。2008年劇烈變化的資本市場,加上弱勢美元的現實,使得過去諸多本土體育公司由出口型向內銷型企業轉型。此間,企業家們遭遇商業之外的眾多挑戰,尤其是資本層面的挑戰。很顯然,他們必須去警惕及防范純商業思維之外的種種風險,在這個過程中,上市公司的融資所能起到的資本作用是巨大的。 “上市先驅”的經驗 2007年,從統計學的角度,中國已成為體育用品制造大國,其生產量已占世界市場的65%,但是在資本市場顯現出來的,卻是與制造大國的不匹配狀態——放眼內地的A股市場,沒有一家專門主營體育用品制造的上市公司。在A股市場上涉及體育產業領域的上市公司也是極為稀缺,四家公司中體產業、西藏旅游、青島雙星、巴士股份在2008年的當務之急,依舊是需要提升體育業務的權重,推出可行的體育產品募集資金項目,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再融資機會。 即使是已經在境外市場上市的體育用品公司,也只有李寧、鴻星爾克、安踏和中國動向四家。其中2004年李寧在香港上市,鴻星爾克在2005年通過離岸紅籌的方式在新加坡上市——以百慕大群島注冊的殼公司“中國鴻星體育公司”控股境內鴻星爾克上市資產的方式上市,二者目前的市場表現都相當好,股價與盈利同步上升。而在2007年7月10日剛登陸香港聯合交易所的安踏體育表現更為強勁,持有18億股的丁氏家族和持股8.2%的休斯敦火箭隊所有者亞歷山大身家暴漲。2007年10月,中國動向則在香港進行首次IPO,目前“中國動向”的市值已經超過200億元人民幣。 2008年的上市“跟進者” 這四家公司的成功經驗今后將被繼續,并且鼓舞著國內更多體育用品公司作為上市“跟進者”赴境內外上市。來自福建晉江的體育企業,如喬丹運動、特步體育、德爾惠、361°、匹克等都將是“上市預備隊”的成員,他們已經叫嚷“上市”多年,同時得到當地政府巨大的支持,上市之舉多數會在2008年成功。上市的“熱錢”不僅會在體育鞋服企業中涌動,就連體育器材商泰山集團也準備于2008年遠赴納斯達克上市。 上市的機會不僅屬于大的體育企業,中小企業也有均等的融資機會。其實,從安踏和鴻星爾克的上市經驗來看,國內體育用品企業完全可以在產業升級尚未完成、且經營規模相對國外同行尚小時謀求上市,而且他們客觀上更需要在上市之前獲得私募股權基金的支持。目前,深圳股票交易所已經與銀行、券商、信托公司、產權交易所聯合簽署了《中小企業綜合金融服務戰略合作協議》,初步搭建了扶植中小企業上市的“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平臺。中小規模的體育用品公司可以利用它為上市做好各項前期準備工作。 職業體育有融資需求 現今,中國職業足球和職業籃球俱樂部在現有的競賽體制下,都是由大企業冠名贊助后開始其運營的,尚未有上市公司管理模式的先例。而目前世界排行前10位的職業足球俱樂部全部為股份有限公司,尤其在1991年曼聯俱樂部成功登陸倫敦股票交易所之后,歐洲職業足球俱樂部更是掀起了上市的狂潮。體育俱樂部的IPO,除了能使俱樂部的流動資金更穩定、不受贊助商的牽制外,更重要的是球迷與股東融為一體,會使俱樂部獲得品牌價值再提升的機會。 因此,國內有條件的體育俱樂部可以謀求上市。體育俱樂部上市的前提,是主業能夠擁有較為穩定的收入來源,而俱樂部五年內的門票、電視轉播、廣告和商業性比賽等收入指標,均可以成為投資銀行的參考依據。 2008年是體育產業發展機遇巨大的一年。這不僅將形成對體育用品、體育服務市場巨大的消費需求,而且要求體育產品生產商的供給從生產、研發到市場營銷的投入,都需要穩定的資金保障。在體育產業與資本市場高度結合的趨勢下,體育產業在境內外上市融資,是他們必然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