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關于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建設的意見》提出一系列開放舉措。 不過,多位已獲批進駐上海自貿區的銀行高管昨日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意見》的內容并沒有超出前期央行與銀行商討的范圍,銀行已經做足了在自貿區開展離岸金融業務和跨境人民幣業務的準備。 他們表示,隨著境內外資金流動渠道進一步打通,市場對銀行提供創新組合金融產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嚴陣以待 據證券時報記者統計,截至12月3日,已有9家中資銀行獲批在自貿區內設立分行,分別為中行、農行、工行、建行、交行、浦發行、招行、上海銀行和上海農商行。此外,平安銀行2日晚間亦發布公告稱擬設立自貿區分行,有關事項尚待監管部門批準后實施。 “在上海自貿區設分行需按照銀監會《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和其他監管要求履行相應的報批手續。”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介紹,“目前中資銀行皆以分行級別進駐自貿區,外資銀行則基于自身戰略規劃和監管條例以支行形式進駐。” 據了解,目前包括匯豐銀行和東亞銀行在內的10余家外資行獲準在自貿區成立分支機構。已獲批進駐自貿區的澳新銀行經濟師周浩對記者說:“我們高度認同自貿區的概念和形式,目前正在積極籌備設立自貿區分行。” 在連平看來,上海自貿區的金融形態實際就是境內的離岸金融。以前國內只有交行、招行、浦發和平安等少數銀行擁有離岸金融牌照,而現在只要在自貿區內開展業務運營的銀行均將有資格提供離岸銀行業務服務,這有利于帶動銀行整體的國際業務;同時,自貿區對中資銀行分支機構和境外銀行一視同仁,為中資銀行加大業務創新,減小與境外同行的差距提供了實驗場。 已獲準進駐自貿區的中資行顯然非常重視這種難得機會。作為于9月29日就已獲準成為首批進駐上海自貿區的商業銀行之一,中行上海自貿區分行嚴陣以待,其副行長周樂一表示,《意見》的出臺完全在自貿區銀行的意料之內。目前中行自貿區分行在機構設置、系統開發、產品設計、業務流程、分賬系統、客戶營銷、風險管控、人員配置等方面都做了充分準備,將會推出新型大宗商品融資業務等一系列新產品。 離岸業務面臨大考 業內人士表示,《意見》內容雖然沒有超出各大銀行的預期范圍,但其出臺表明自貿區的各銀行距離離岸金融業務等創新業務大考又近了一步。 對此,連平表示,隨著境內外資金流動渠道進一步打通以及離岸業務功能進一步完善,客戶對產品的選擇范圍將更廣,市場對銀行提供創新組合金融產品的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 上海銀監局局長廖岷此前曾表示,除了應對更高的產品研發等業務要求之外,自貿區商業銀行還面臨著包括流動性風險、國別風險、市場風險以及交易對手風險在內的多重風險。離岸業務最重要的是制度先行,比如非居民的征信調查風險識別、貸后管理,對銀行來說都是新的領域。因此,金融微觀基礎要扎實,相關監管條例要厘清。 周浩認為,自貿區的開放政策將吸引眾多服務型企業,尤其是貿易、航運、物流企業的聚集,如何做好各大產業鏈條的金融服務,并利用這些企業集群來開拓新業務與新市場,將是自貿區銀行乃至上海銀行業面臨的新課題。 “自貿區的構建將敦促上海將進一步加快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航運金融勢必成為上海金融市場一項重要的金融業務;區域內物流倉儲行業將向大型化、高端化、金融化方向發展,銀行在供應鏈金融領域里將面臨新的挑戰。”周浩說。 見習記者 劉筱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