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16世紀,基督教加爾文教派從日內瓦開始興起。由于受到迫害,大量新教徒陸續從法國和意大利逃到日內瓦,和他們一起到來的,是大量的財富和金錢。為了保護這些新教徒,避免泄露他們的情況,銀行家們建立起了一種行業內非正式的基礎保密制度。 昨日,世界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瑞士承諾,將自動向其他國家交出外國人賬戶的詳細資料。這是全球打擊逃稅舉措的最重大突破之一。這一決定性的舉措,象征著瑞士告別了幾百年來堅持保護銀行客戶隱私的做法。 對于瑞士而言,接受改變傳統的協議,是在美歐方面的壓力下被迫的無奈之舉。 瑞士的“避稅天堂”坍塌后,富人們最關心的問題是,下一個天堂在哪? “避稅天堂”坍塌 瑞士是全球離岸金融中心,同時也是外國人的“避稅天堂”。 視為競爭力之本的瑞士銀行保密傳統由來已久。根據1934年通過的《聯邦銀行法》,瑞士銀行應防止客戶信息被第三方獲知,無論第三方是私人還是官方。瑞士銀行因此贏得全球客戶信賴,吸收離岸財富逾2萬億美元,瑞士也因其銀行業保密傳統缺乏透明、涉嫌幫助客戶逃稅被指責為“避稅天堂”。 瑞士政府昨日發表聲明,就其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下稱“經合組織”)簽署的關于實施銀行間自動交換信息標準的宣言表示支持。 銀行間自動交換信息標準由經合組織提出,在今年2月二十國集團財長會議上通過,旨在通過讓銀行信息在各國司法部門之間自動交換以打擊逃避稅行為。 5月6日在巴黎舉行的經合組織年度部長會議上,包括瑞士和新加坡在內的40多個國家簽署了這一宣言。 瑞士金融事務部門昨日表示,該宣言凸顯出瑞士通過信息自動交換以打擊稅務欺詐和逃稅行為的決心。 簽署該宣言意味著以銀行保密傳統著稱的瑞士將接受這一新標準,承諾在該標準下提交外國客戶的賬戶信息。 瑞士最大銀行瑞銀集團就此回應稱,瑞銀致力于遵守全球標準,就瑞士政府參與經合組織制定該標準的進程表示歡迎,瑞銀集團在實現客戶守法納稅方面有著嚴格規定。 瑞士僅是第一站 因為金融信息不透明,稅率極低,為部分企業和個人避稅,甚至為洗錢提供了便利,避稅天堂一直廣為詬病。瑞士因嚴格秉持銀行保密法而壓力巨大,尤其是美國稅務部門一直要求瑞士銀行公開美國企業和個人銀行信息。德、法、英等國也嚴厲批評瑞士吸納本國避稅客戶,甚至呼吁把瑞士列入“不合作的避稅天堂”黑名單。 最近幾年,美國財政吃緊,一度出現“政府關門”。作為一項應對策略,美國對于本國公民及綠卡持有者的海外賬戶的打擊力度不斷升級,其間美國政府通過了《海外賬戶納稅法案》(下稱“FACTA”)。 由于追收海外賬戶稅收是一個國際性難題,美國要真正實現監管目標,就必然涉及國際合作以及國際稅收政策的重塑。而整個歐洲在歐債危機的壓力下,也有打擊海外逃稅的意愿。在雙方的合力之下,世界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瑞士便是首先必須被攻克的堡壘。 事實上,截至目前,包括瑞士、開曼群島和澤西島等長期以來的避稅天堂已經與美國簽署或接近簽署協議,以更加方便地按照FACTA框架轉交稅收信息。此外,英國等9個國家已與美國簽署了FACTA,還有近百個國家正在與美國談判。 同時,這也符合中國反腐力度加大的大趨勢。 業內普遍預計,中美簽署上述協議的時間不會太晚。事實上,在去年7月的“第五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中美雙方承諾,將盡最大努力就FACTA實施達成政府間協議。 一個引起廣泛關注的信號是,中國國務院2013年對《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進行修改。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范圍為中國居民與非中國居民之間發生的一切經濟交易以及中國居民對外金融資產、負債狀況。若未能按規申報,處罰包括:由外匯管理機關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對機構可以處3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可以處5萬元以下的罰款。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霍建國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中國目前資產不明的狀況比較嚴重,這一規定在對資金流動監測作準備;同時也是依據國際慣例,將中國居民的海外金融資產及負債納入統計,完善統計口徑。 中國社科院財經院研究員楊先勇對本報記者表示,這個事件本身,就意味著對海外資產征稅政策的執行正在收緊。 下一個天堂 瑞士是全球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擁有300多家私人銀行,管理的離岸資產總額高達2萬億美元,占全球儲蓄總額的1/3。 新加坡的離岸資產規模及銀行數量緊隨其后。在亞洲,新加坡也曾被視為避稅天堂,主要吸引來自亞太和中東的客戶。2012年底,新加坡基金經理運作的資產總額高達1.33萬億美元。 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專家普遍認為隨著瑞士面臨的壓力不斷增強,新加坡不久之后將會取代瑞士。 盡管身處全球金融監管不斷加強的背景下,新加坡受影響一直較小。不過,本周二,新加坡表示已經同意公開美國個人和企業的銀行存款信息,以幫助美國打擊逃稅行為。 除了瑞士和新加坡,“避稅天堂”還有列支敦士登、塞浦路斯、盧森堡、安道爾、摩納哥、瑙魯、百慕大群島、巴哈馬群島以及英屬維爾京群島等43個國家或地區。 香港投資移民中介智易財富管理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方偉仁對《第一財經日報》稱,此次47國簽署共享銀行資訊,主要是為了針對全球偷稅漏稅的情況,盡管如此,對于部分富豪來說,卻仍舊可以將資產轉移至巴拿馬、迪拜等尚未簽署協議的地點。 “實際上這種協議在開戶的時候,你可以不用主動披露具體資料,只是萬一查到你,你不得不提供所有財務資料。”方偉仁說。 在這種協議簽署后,對于第三方理財的公司影響并不大,由于投資移民公司所選擇的產品都是面向大眾發售,注冊所在地早已屬于需要披露的國家或地區,而且大部分投資者的目的是為了投資求高回報率而不是為了避稅,所以受這類政策影響不大。 而另一外資信托界專業人士對記者稱,此次協議的簽署對信托界也有不小的影響,因為銀行在披露信息的同時,也必須將掌握信托里所有的信息。不過,早在各國簽署相關協議前,很多發達國家和地區(如美國、英國、加拿大等)以及一些離岸司法管轄地(如BVI、開曼群島等)早已簽署相關或類似稅務信息交換協議。但這并不影響最近幾十年來大量的富豪通過合法的信托方式達到自己傳承的目的。 不過,信托作為英美法系下幾百年來使用的財富傳承和資產保障的工具之一,其對信托信息(包括信托的成立人、受益人、信托資產等)的隱私和保密等級確實比其他持有資產的法律形式更加高級。 即使今天,大部分國家或地區都簽署了雙邊協議和稅收信息交換協議,但信托法賦予信托本身的信息是嚴格保密的,不會向社會公眾公開披露,甚至連非信托受益人的其他家庭成員都可能無從知曉。即便如此,信托也不能逃避任何國家的法律制裁(反洗錢法等)和納稅義務。 而上述信托人士指出,對資產保密性高度關注的富豪,會在第一時間選擇在尚未簽署該協議的國家或地區設立銀行賬戶,也可能會透過離岸公司、信托、基金等形式進行投資和資產管理。 小常識 離岸金融中心,是指主要依靠低稅或者免稅政策大力發展離岸金融業來吸引逃避本國稅收和其他目的的國外資本,以發展本國經濟的地區。投資人的公司注冊在這些地區后,投資人不用親臨注冊地,其業務運作可在世界各地的任何地方直接開展。 離岸金融中心不但具備國際金融中心的條件,即國際化金融管理體制、高度經濟自由化、非居民參與的資金融通,還需在商業信息保密、商業組織登記和管理、國際協定和國際義務履行方面有特別立法,并且完全免除稅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