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
香港上半年新設公司增長逾11%
2021年7月13日,香港公司注冊處公布的上半年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根據《公司條例》注冊成立的本地公司總數為“56,253家,較2020年下半年的數字上升11.07%”。2014年上半年記錄香港新成立公司創新高達到95,408家。
如今,在香港注冊成立的本地公司總數達1,384,504家,非香港公司的總數達14,044家,二者合計在香港設立的公司總數已近140萬家(1,398,548家)!
遙遙領先
香港公司總數遠超BVI公司
同樣地,BVI金融服務委員會(Financial Services Commission)在2021年7月初(7月1日)也公布了統計數據。盡管統計數據僅截至至第一季度,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中看出一些端倪。
從統計數據看,BVI公司在2021年第一季度的設立也有較大程度的回暖,設立公司7,732家,較2020年下半年的數字上升26.59%。截至3月31日,世界各國投資者在BVI設立的公司總數達到了372,196家。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香港還是BVI,它們在2021年的新設公司數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且增幅明顯。且由于BVI公司的基數較小,增幅上相較香港為高。
但是,在對投資者的整體吸引力上,香港還是更勝一籌,因為BVI公司的37萬家公司(即便算上第二季度,應該也只有不到40萬家)和香港的140萬公司,二者在數量上還是差距巨大,不在一個量級。
同臺競技
香港吸引力領先于新加坡
如果說將香港和BVI放在一起像蘋果和香蕉在比較,似乎缺少了點可比性。那么,同為國際金融中心,同為資金進出亞洲地區的通道,同為亞洲投資者(特別是中國內地投資者)偏好的司法管轄區,香港和新加坡這兩個蘋果放在一起,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根據新加坡會計與企業管理局(ACRA)于2021年7月1日發布的統計數據,新加坡上半年的新設公司總數為33,349家。
得益于全球經濟復蘇,新加坡的新設公司同樣有所回暖,但是無論是現有公司數量、上半年新增公司數量,還是6月新增公司數量,其與香港公司的表現都仍有一定差距。兩個蘋果中,香港這個蘋果顯而易見更大一些,更香一些!
香港和新加坡新設公司一覽(截至2021年上半年) | |||
---|---|---|---|
司法管轄區 | 現有公司數量 | 上半年新增公司數量 | 6月新增公司數量 |
香港 | 1,398,548 | 56,253 | 9,747 |
新加坡 | 546,685 | 33,349 | 5,470 |
數據來源:香港公司注冊處和新加坡會計與企業管理局網站
優勢明顯
香港依然是全球Top的投資地
那么,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國際投資者選擇在香港設立公司,并以香港為“通道”進行全球營商呢?
盡管這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我們還是要再次和您強調選擇香港公司的理由和優勢:
下半年
香港公司設立或再創新高
隨著國安法的實施,香港的社會生活逐步恢復安定,經濟復蘇也日益強勁,我們預計,在下半年里香港公司的設立將會延續上半年的增長態勢。
特別是在中國內地對中概股赴美上市監管加強的大背景下,很多原本打算到納斯達克或紐交所上市的內地企業,或將轉而到香港上市。這對香港和香港公司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對此,普華永道(PWC)上調香港全年新股集資額預測,由4,600億港元增加至5,000億港元,創歷史新高,而全年IPO數目則預計會有150間。其中,新經濟企業、中概股、生物科技公司IPO活動在下半年會繼續保持活躍。最后,讓我們來和中國內地的新設外商投資企業做個橫向比較。
據中國商務部新聞辦公室2021年6月16日發布的統計數據,2021年1-5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8,497家。怎么樣?即便與幅員遼闊的中國內地相比,香港在吸引國際投資者設立公司方面也毫不遜色吧!
聲明:本文版權歸【跨境投資圈】(ID:manivest1987)所有,離岸快車網(http://www.lxbsy.com)已獲得授權轉載。未經授權,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形式使用和傳播。
]]>寬免商業登記費的執行細則
1.經一站式公司注冊及商業登記(“一站式登記”)成立的香港有限公司,如成立法團的遞呈是在2016年4月1日至2017年3月31日期間(“寬免期”)提出,根據《商業登記條例》(第310章)第5A(1)(a)條須繳付的費用可減少2,000元。至于其他個案,在寬免期開始生效的商業登記證或分行登記證須繳付的費用,可分別減少2,000元及73元。
2.商戶仍須繳付破產欠薪保障基金的征費。
3.就每張登記證須繳付的金額,請參閱下圖商業登記費及征費收費表。
4.這項寬免一年登記費的建議只適用在寬免期內經一站式登記提出的成立法團遞呈或就其他個案而言,在寬免期內開始生效的新登記證或續證。這項寬免沒有退還已就寬免期繳付登記費的規定。
5.為使寬免措施惠及那些已就寬免期繳付商業登記費或分行登記費,但毋需在寬免期內續證的商戶,包括下述商戶:
6.稅務局會待立法會通過有關的法例修訂建議后,宣布申請及退款手續。
(完)
相關推薦:
香港商業登記證費用往年變化–>>> http://tools.liankuaiche.com/HKBR_FEE/
]]>據了解,該子公司擬主要從事海外電影、電視劇的投資、制作以及發行業務,具體公司名稱以及經營范圍以相關主管部門核準為準。此次投資尚須經國家商務主管部門、外匯管理部門等相關政府機構審批。
唐德影視表示,在香港設立全資子公司,有利于公司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集聚和整合國際優質創作資源,進一步提升公司在海外的影響力,推進公司國際化發展戰略的落地和實施,有利于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離岸快車)
]]>浙江唐德影視股份有限公司關于擬在香港設立全資子公司的公告本公司及董事會全體成員保證信息披露的內容真實、準確、完整,沒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一、投資事項概述浙江唐德影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于2015年5月6日召開第二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擬在香港設立全資子公司的議案》,同意公司出資不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在香港設立全資子公司唐德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暫定名)。根據《公司章程》的相關規定,本次公司出資在香港設立全資子公司之事項在公司董事會的決策權限范圍內,無需提交公司股東大會審議。本次對外投資不構成關聯交易,亦不構成《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規定的重大資產重組。二、投資主體情況本次投資設立唐德國際傳媒有限公司的投資主體是浙江唐德影視股份有限公司,住所為:浙江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C3-028;企業類型: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法定代表人:吳宏亮;注冊資本:8,000萬元人民幣;主營業務:電視劇的投資、制作、發行和衍生業務,電影的投資、制作、發行和衍生業務,藝人經紀及相關服務業務,影視廣告制作及相關服務業務。三、投資標的情況公司以貨幣形式出資不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在香港設立全資子公司唐德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本次投入的資金來源于公司的自有資金或銀行貸款。該子公司擬主要從事海外電影、電視劇的投資、制作以及發行業務,具體公司名稱以及經營范圍以相關主管部門核準為準。本次投資尚須經國家商務主管部門、外匯管理部門等相關政府機構審批。四、投資合同情況本次對外投資系公司出資設立一家全資子公司,公司無需與第三方簽訂對外投資合同。五、本次投資對公司的影響本次公司在香港設立全資子公司,有利于公司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集聚和整合國際優質創作資源,進一步提升公司在海外的影響力,推進公司國際化發展戰略的落地和實施,有利于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六、授權情況根據第二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擬在香港設立全資子公司的議案》,董事會授權董事長吳宏亮先生全權代表公司簽署、批準、執行與本次對外投資事項有關的一切法律性文件,并授權吳宏亮先生親自辦理或在公司董事會的授權范圍內轉授權其他人員辦理與本次對外投資相關的一切具體事宜。七、風險提示及其他1、本次投資面臨的主要風險包括:(i)本次投資未能獲得主管部門批準的風險;(ii)境外業務經營的風險,包括但不限于:由于境外商業環境和境內存在較大差異,公司面臨無法將境內行之有效的業務模式復制到境外的風險,以及公司境外業務運營受當地政治、經濟條件變化影響的風險。敬請廣大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2、公司將嚴格按照《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公司規范運作指引》和《公司章程》等相關規定,對本次對外投資事宜的進展情況進行及時的披露,敬請廣大投資者關注。特此公告。浙江唐德影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2015年5月6日
離岸快車從香港特區政府公司注冊處13日公布獲悉,截至6月底,在公司登記冊上的本地公司總數為1233780家,較去年年底增加70849家。
公司注冊處處長鐘麗玲說,3月3日實施新《公司條例》,為在港成立和營運的公司提供現代化的法律框架,加強企業管治,方便營商,并確保管理更為妥善。
此外,今年上半年在香港設立營業地點的新注冊非香港公司共有393家,較去年下半年下跌8.18%。截至6月底,注冊非香港公司總數達9432家。
]]>目前越來越多的內地朋友選擇注冊香港公司(香港有限公司),哪怕是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掛牌和近日國務院釋放將要取消國內公司最低注冊資本限制等利好消息,小小海龜發現,周圍的同事還是像往常一樣忙活著接電話接個不停。老板都快開心死了~~~
工作中,發現第一次了解香港公司的客戶,問的問題都如出一轍,如“請問你們注冊香港公司多少錢啊?”、“香港公司有什么特色啊”之類的,每天都不知道有多 少個來回的你問我答,答完還得再寫一次郵件……,同行有都感吧。今晚,價格就不談了,小龜給大家分享的是香港公司的特色,下面是正文:
香港有限公司特色:
離岸快車網 @小小海龜 投稿
]]>趙老板此前在柯橋有一家外貿公司,以出口紡織品為主,客戶來自美國、加拿大、中東等。此次,他在香港注冊的是一家有限公司,可以從事多類貿易活動。回到柯橋后,趙先生又以新公司的名義在國內銀行注冊了一個“離岸賬戶”,主要用于接收外商貨款。
趙先生告訴記者,以前,紡織品出口過程中,收匯一直是個難題。每次客戶預付的定金要受到外匯部門的嚴格管制。而此次他在香港注冊公司后,客戶可以直接把外匯打到他的“離岸賬戶”上。這樣,他就可以方便地使用這些外匯了。
據了解,類似趙先生在香港注冊的公司被稱為“離岸公司”,這些公司常常注冊在中國香港、英國、美國等稅收制度最為優惠的地區或國家,而實際在內地經營。離岸公司在內地開立的銀行賬戶則被稱為離岸賬戶。“離岸賬戶”等同于在境外開的銀行賬戶,很少受國家外匯管制,外匯進出自由,資金可以打到個人外幣賬戶進行提現,進行國際貿易結算,如轉L/C、收T/T都是非常方便的。目前,上海匯豐、深發展、招商、浦發、寧波國際銀行等都有開設“離岸賬戶”的業務。
市區一家專門辦理“離岸公司”的咨詢機構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輕紡城里不少外貿公司都在海外注冊了公司。她說,柯橋外貿公司可通過這些“離岸公司”,更方便地與客戶進行買賣,可以自由接收外匯而少受管制,同時還能通過三方貿易合法避稅。此外,從長遠看,“離岸公司”也能幫助企業進行海外擴張,拓展品牌戰略。
記者從柯橋一家銀行了解到,目前,有不少“離岸公司”在銀行注冊了“離岸賬戶”,其中不少實際上就是輕紡城的布商。柯橋越來越多從事外貿出口的布商開始關注“離岸公司”。
“離岸公司”雖然對柯橋布商從事對外貿易有著極大的幫助,但是專業人士也指出“離岸公司”需要投資者潛心經營。據專業人士介紹,相對于輕紡城上千家外貿公司的數量而言,在海外注冊“離岸公司”的仍只能算少數。海外注冊的公司常常環境更復雜,因此布商若注冊“離岸公司”必須對當地政策有清晰的了解,有較強的財務管理能力,這樣才能把“離岸公司”的作用發揮出來。
]]>北京人王梅是一家香港公司(下稱SH)的總經理及股東之一,這家在香港注冊的公司做的是石油外貿生 意,利潤自然多留在香港。多年成功經營,讓王梅躋身中國內地富豪行列,也成為各家銀行私人銀行業 務競相追逐的頂級客戶。
去年9月,王梅在私人銀行顧問推薦下開始涉足當時盛行于香港私人銀行業務、與權重股票掛鉤的創新型金融衍生產品Accumulator(累計股票期權)。但今年初開始,這一金融衍生品讓很多香港投資者經歷了“從天堂到地獄”的痛苦歷程,王梅也不幸成為其中一員,目前浮虧將近2億港元。
夢魘的開始
2006年,王梅在花旗銀行(香港)有限公司開設了個人賬戶,認識了為其打理銀行業務的客戶經理黃先生。
2007年6月,跳槽到香港一家著名的私人銀行部門的黃先生多次打電話給王梅,游說她在私人銀行部門開立賬戶,并將資金從花旗轉到這家銀行進行資產管理。這家私人銀行客戶門檻高達300萬美元。
當時忙于生意的王梅無暇打理個人資產,對這家銀行的背景及其私人銀行業務也不甚了解,拒絕了黃的邀請。當年7月,黃與其上司專程趕到北京與王梅見面。王梅回憶,當時黃告訴她,私人銀行與普通商業銀行業務范圍大致一樣,亦能按SH營運需要開立信用證。
架不住黃及其上司的極力游說,王梅在黃提供的全英文空白開戶申請表上簽了名,后來得知是王梅個人賬戶的開戶文件。王梅英語程度有限,黃也知道王梅的大部分資產須用于公司營運。
“我問過他們,錢轉到他們銀行之后,每年綜合回報率有多高?他說最高回報率達到30%~50%,保守估計也在15%~20%。”王梅回憶說,當時對方并未告訴她私人銀行產品有多高風險。
而她也絕對不會想到,這是一場夢魘的開始。
專業投資者之惑
2007年8月初,有朋友推薦王梅參與當時準備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新疆新鑫礦業(3833.HK)初次配售。
王梅不懂新股配售的程序,黃先生知道后,表示銀行可幫助SH公司獲得配售機會。出于信任,王梅同意在這家銀行再開一個SH公司賬戶。
當年8月3日,與王梅在港會面時,黃為配售事宜提供了一組全英文的文件,稱是為SH公司開設公司賬戶所用,并沒有解釋文件的具體內容及性質。
而直到今年王梅才知道,這組文件中包括SH公司為專業投資者的聲明。
王梅告訴記者,當時簽名之后,黃告訴她,SH公司是香港注冊公司,在配售及出售股票時需要繳納稅款。他建議王梅在英屬維爾京群島 (英文簡稱 BVI) 成立一家離岸公司(下簡稱 “SH HK”)避稅。
王梅后來知道,黃先生當時極力游說她開設BVI賬戶避稅“更主要的是為了湊夠公司作為專業投資者所需的資金額度。”當時王梅所在SH公司資產不足4000萬港元。
而根據香港有關規定,擁有不少于800萬港元或其等值外幣投資組合的個人,或者總額不少于4000萬港元或其等值外幣資產的公司可以成為專業投資者。
這樣,王梅在BVI設立了SH HK。出于為這家BVI離岸公司開設銀行賬戶的需要,黃在當年8月27日給當時在北京的王梅寄送了一組關于SH HK的全英文文件。
王梅說,與當時簽署關于SH公司文件一樣,黃沒有向她解釋這些文件的內容及性質。出于對私人銀行顧問的信任,王梅也沒多問,一一簽署了這些文件。“銀行條款別說英文就是中文很多我都看不懂,再說在內地,銀行的條款都是固定格式,看了也不能改,況且內地銀行對老百姓來說就是保險柜,所以根本沒想就簽了。”王梅回憶。
當年9月17日,黃又要王梅在一份據稱為參與配股所用的全英文文件上簽字——直到2008年5月份,王梅才知道,這是SH HK作為專業投資者的聲明。
“我們對私人銀行顧問,尤其是境外著名的外資銀行私人銀行顧問開始都是比較信任的,所以才會放心讓他們來打理資產。”荷蘭銀行私人銀行客戶賴先生也告訴記者。
而銀行為什么前后兩次要求王梅在SH及SH HK的專業投資者聲明文件上簽字?
Accumulator登場
根據香港相關監管規定,向零售客戶提供結構性產品發售文件及推廣材料,必須獲得香港證監會的核準;而通過私人銀行及持牌法團向專業投資者——包括擁有投資組合達800萬港元或以上者售賣金融衍生產品,無須核準。
2007年9月初,為了參與新股配售,王梅將折合港元5000萬元資產從花旗和匯豐銀行轉入了這家銀行。“這是我多年打拼的所有資產和公司運營上的往來款。”
在新鑫礦業當年10月12日上市之前,王梅與其合作伙伴在初次配售中拿到600萬股。該股上市幾天后,王梅拋售套現,賺了2700萬港元。這時,王梅賬戶上資產已近8000萬港元。
接下來,黃先生積極向王梅推薦當時盛行于香港私人銀行業務的創新型衍生產品Accumulator。
當時恒生指數正處于香港歷史最高點,據王梅回憶,黃先生不是向王梅提示風險,而是每天打電話推薦多種股票給王梅。
“他們說他們能拿到打折的股票,而在此之前我對這個產品一無所知,更不知道風險。”王梅回憶說,“沒有書面合同,也沒有什么簽字,只是他們打電話推薦,聽他講得這么好,我就說行吧。”
Accumulator屬場外交易的投資產品合約,而且是向專業投資者——資產超過800萬港元的個人或者資產高達4000萬港元的機構投資者銷售的,并不受監管機構監管,發行機構沒有信息披露義務。
Accumulator是由私人銀行設計的一個期權結構產品,以低于現時股價的水平為投資者提供股票。買入股票的行使價往往比現時股價低10%~20%,合約通常為一年,客戶一般只需要以合約金額40%的保證金或股票抵押即可成交。大型藍籌股如中國人壽(2628.HK)、中國移動(0941.HK)和中資銀行股都是主要掛鉤品種。
當股價升過現價的2%~5%(不同股票有不同要求)時,合約自行終止,但保證投資者至少一個月的積累股份。也就是說,當股價處于上升通道時,客戶能收到一個月的積累股份,至少有超過20%的利潤。
而當股價跌破行使價時,客戶必須雙倍吸納下跌的股份,直到合約期滿為止。
王梅后來恍然大悟:“他們是讓我簽立專業投資者聲明,使我獲得購買Accumulator的資格。”
損失過億
去年8月,港股直通車消息傳出之后,港股暴漲,上漲2%~5%的股票比比皆是。
“(2007年)11月7日之前,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多少Accumulator,也不清楚我賬戶有多少錢,我看不到賬戶信息。”王梅說。
因為在新鑫礦業上賺了不少錢,王梅的合作伙伴提出要求分錢。但是,當王梅要求黃先生所在的這家銀行轉賬時,卻得知自己的賬戶被凍結了。“當時第一反應是不可能啊。”但是因為當時生意特別忙,王梅沒有及時了解情況。
2007年12月,王梅公司一筆業務需要銀行出具信用證,再次被告知賬戶已經凍結,無法開立信用證。王梅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2008年1月,銀行開始不斷給王梅打電話,要求王梅“續錢”,說購買Accumulator的抵押金和保證金不夠了。
直到今年2月,王梅才開始清理自己的賬戶信息和文件。這一清理,王梅也嚇了一跳——她發現,在2007年9月20日至2007月11月15日期間,黃先生通過電話向她出售了Accumulator股票18份及累計外幣期權4份,牽涉金額高達約4.53億港元,到2008年11月合約期滿,執行合約所需資金更高達2.88億港元!
“今年前四個月,因為股價暴跌,我每個月要收2400萬港元的股票。” 王梅說,“他們給我做的金額太大了,4億多港元,我沒法全部接貨。而且我也沒說過我可以承受這么大的風險,我賬上不到6000萬港元的資金他們憑什么給我做到4億多港元?”
而這家銀行告訴王梅,從今年5月開始到11月合約執行完畢,王梅仍須額外提供資金共約1.73億港元,以履行一切Accumulator項下的義務。據悉,因為沒有追加資金,從5月開始,銀行開始以“透支”的方式每天幫王梅接收2400萬港元的貨(股票),截至記者9月28日截稿時,銀行方面也暫沒有通知王梅斬倉。
王梅粗略計算了一下,之前投入的約8000萬港元加上需要追加的1.73億港元,她實際需要投入超過2.5億元港元,但現在其持有的股票市值只有4200萬港元左右,相當于浮虧2億港元!“要等這市值4200萬港元的股票漲回2億港元,可能嗎?”
調查進行時
凱捷中國高級經理蔡俊杰告訴記者,在西方國家,財富管理機構通過電話、電子郵件等方式為高凈值客戶進行財富管理是比較成熟和普遍的模式。在幫助客戶進行交易之前,客戶與銀行簽訂全托管或者分級授權委托書后,財富管理顧問就獲得授權幫助客戶下單——當然,前提是銀行已經對客戶進行了較為詳盡的風險能力、產品偏好、資產狀況、預期收益等各方面評估。
不過王梅認為,盡管Accumulator是不受監管的高風險產品,但這家銀行充分了解王梅缺乏相關投資經驗,而且因長居內地而不能密切監控賬戶,應該提示客戶風險。而按照王梅的說法,這家銀行客戶經理對Accumulator投資產品涉及的風險未做解釋和提示。
記者獲悉,王梅已經多次向這家銀行投訴,包括要求銀行提供一切客戶簽立的文件、雙方電話錄音及其他相關文件。
據悉,該銀行安排王梅聆聽了部分有關Accumulator交易的錄音,但拒絕向她提供錄音記錄復本及開戶以來的電話錄音。截至截稿時,記者未能與該行相關發言人取得聯系。
目前,王梅和香港這家銀行仍在協商之中。王梅也已向中國銀監會投訴,銀監會正在與香港監管部門進行溝通。而香港金管局回復王梅表示,他們會立案調查,否則就會轉到銀行。到目前為止王梅尚不知香港金管局會怎么處理此案。
“一方面投資者要充分了解海外市場金融產品的操作風險,認清風險與收益是一對“難兄難弟”;另外一方面,財富管理顧問也應該詳細向客戶解釋每一個產品潛在的風險,而不是為了賣產品而賣產品,畢竟這是一種短視的行為。”一位港資私人銀行人士提醒。
(本文來源:中國經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