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贊同來自: 小快車

香港交易所對于企業發展有著異常開放的政策——允許同股不同權結構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海外上市的創新產業企業赴港上市。
一直以來,對內地企業來說,香港是接受度最高的海外市場。主要幾大原因:
一、高效快捷
首先香港資本市場市場化程度高,較少受政策的干預,條例清晰,政策透明,較容易獲得審批,能否上市,企業基本上可以自己預先做出判斷,確定性較強。
其次,香港資本市場的發行制度實行注冊制,交易所就能夠決定企業能否上市,一般6-12個月就可以完成上市的流程。反觀內地的發行制度實行核準制,能否上市成功就要看證監會的審核通過率。例如農夫山泉從2008年就和中信證券簽署了上市輔導合作協議,結果一直輔導到2018年12月29日協議終止,都沒能在A股上市,上市效率可見一斑。
二、上市門檻低
市值超過5億港幣可以上主板,市值超過2億港幣可以掛牌創業板,這種公司在內地連證監會的門都進不去,A股創業板的公司至少也是市值20億起的吧。容許大型新經濟企業采用同股不同權的股權架構模式上市,比如小米,美團。對前期需要大量研發投入的生物醫藥公司,也允許在未盈利的情況下上市。
三、發行價沒有限制及股權轉讓容易
企業在香港市場融資規模以市場化確定,發行價沒有任何市盈率限制,可以一次多募集資金。企業如果在內地上市,控股股東股份需要鎖定36個月才能在二級市場轉讓,企業如果在香港上市,發起人的股份鎖定期一般只有6個月。
四、后續融資便利
在香港上市6個月之后,公司就可以進行增股融資,通常由股東大會授權董事會即可,不需要額外的行政審批。而且,在香港可以使用的融資手段極為眾多,包括:增發新股、可轉債、認股權證、高息債、杠桿融資等皆可透過資本市場進行。資金供應充足,法制完備,市場人為干預少,融資非常便利。
五、擴大國際影響力
香港資本市場是一個比較國際化的地方,在香港上市將大大提高公司在國際上的知名度,擴大企業品牌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有利于企業借助國際資本打開國際市場,可以讓更多的潛在客戶了解公司及其產品,建立信任度,為公司各項業務開展帶來便利。
六、兼并收購的便利
香港上市公司運用股票作為并購工具的做法比較普遍,并且是市場化運作,無需行政審批。
如果利用香港上市公司的平臺進行國際并購,其便利性也優于涉及跨境審批的A股公司。
通過在香港上市,內地企業進一步國際化
(1) 規范企業,優化結構內地企業通過在香港上市除了可以直接籌集到所需要的資金,同時也可以把企業進一步國際化。由于在香港上市,企業必須符合和遵守交易所的上市規則和其它有關法規,內地企業為了符合這些要求,必須改革企業體制、轉換經營機制、采納國際標準的財務和會計制度,使企業與國際接軌。
(2) 內地企業在香港融資上市后,來自全球各地的資金開始持有企業的股份,企業的發展營運便要考慮到國際股東的期望和受他們的監督。無論是股權結構、經營管理、金融投資、行政模式等都得按國際標準的程序進行。這些要求,對加速內地企業的成長,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的體制改革和轉型有很大的幫助。
(3) 提升競爭力企業在香港上市,實現國際化,有助企業提高素質,加強競爭力,也有助提升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形象。過去有一些例子是內地有一些企業不僅在管理、技術上、都在本行業內處于領先的地位,但卻不為國際或境外的投資者所認識。企業如果成功在香港上市,便需要按照上市規則的要求定時披露企業的財務和經營狀況,這些向市場發放的訊息,一方面能讓國際投資者增加對內地企業的了解,,另外也幫助提高內地企業的國際知名度與聲譽,為企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有助企業引進國際策略性投資者,促進企業的業務打進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