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網絡4月2日報道 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多國陷入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此次G20峰會被寄予厚望,人們希望能看到一條走出困境的道路,從金融、經濟、貿易等各個角度,解決眼前的困難。在所有熱議的項目中,以下四個話題無疑最受關注。 關鍵詞:美元地位 3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發表了《關于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一文,其中有一點備受各方關注,即特別提款權(SDR)的轉型議題。這一倡議著眼于將SDR轉型為“超儲備貨幣”,打破美元在全球儲備貨幣中一枝獨秀的現狀。 周小川提出這一建議之后,同在“金磚四國”的巴西、俄羅斯、印度立即贊同。聯合國金融、經濟改革咨詢團3月26日也向聯合國大會提交報告,敦促世界領導人同意構建替代美元的國際儲備體系。 有專家分析認為,由于美國目前經常賬戶的巨大赤字,美元的儲備貨幣地位確實比較危險。但SDR轉型為“超儲備貨幣”,打破美元霸主地位,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最終可能只會成為給美國施壓的手段。 更重要的是,如果想取代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需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成員國85%的支持率。但IMF內部的話語權不是按成員數量平均分配,而是各國份額不同。僅美國一家,就掌握了17%的話語權。因此,要達到改革目的,必須打破現狀,提高新興國家在IMF中的份額。 關鍵詞:IMF規模 2008年下半年,IMF所掌握的金融資源約有2500億美元。但隨著危機爆發,IMF連續為冰島、烏克蘭、匈牙利等國家借出資金,資源面臨枯竭。 因此,美國、歐洲紛紛提出對IMF進行增資,將其可動用的金融資源提高到5000億美元,同時賦予其更多職權,提高IMF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地位。 前不久結束的G20財長會議曾發布公報,同意向IMF增資,擴大IMF在危機應對中的作用。 增資涉及到各成員國在IMF的份額問題。分析認為,如果發達國家希望新興發展中國家拿出更多資金,就必須在份額上做出讓步。 關鍵詞:金融監管 這次危機讓人們看到加強金融市場監管的重要性。對于加強金融監管的問題,歐美一直存在分歧。美國希望歐盟主要經濟體擴大經濟刺激計劃規模;但歐盟認為,相比經濟刺激計劃,制定嚴格的金融監管體系更為重要。這樣的分歧可能會對雙方造成傷害:美國人可能花費過多,造成通脹爆發;而歐洲人的謹慎可能延長衰退時間。全球經濟也勢必受到以上結果連累。 目前看來,歐盟的舉動似乎有效。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弗洛曼就表示,奧巴馬愿意推動制定一項全新的金融監管改革計劃。但是,G20峰會是否真的能拿出各方滿意的監管措施,依然是個未知數。 關鍵詞:貿易保護 1931年,發達國家曾在倫敦召開峰會商討如何避免經濟衰退,但最后卻陷入了各國紛紛采取貿易保護措施,引發全球衰退的惡果。因此,在這次的倫敦峰會中,避免貿易保護主義再現成為一個重要議題。 世界銀行的報告指出,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推出的保護主義措施多達78項,其中47項已付諸實施。其中,美國的“買國貨”政策和法國汽車廠紛紛從東歐搬回國最受關注。一個被認為開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壞頭,一個被看作東西歐裂痕因為金融危機而擴大的明證。但是,在發達國家自顧不暇的情況下,希望他們依然按照原有規則辦事本身就不太現實。 因此,分析認為,盡管各方期待G20峰會出臺關于抑制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但在金融危機影響不斷深化的背景下,達成實質性的約束性機制依然存在一定難度。 王岐山在《泰晤士報》發表署名文章: 支持增加IMF財政資源 G20峰會召開之前,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英國《泰晤士報》發表署名文章,闡述了中國政府有關原則立場。王岐山在文章中就如何改革現有的國際金融體系表達了中國政府的觀點:在確保安全和合理回報的前提下,中方支持增加IMF的財政資源。中方愿意積極參加籌集資源辦法的探索,并盡自己所能進行這方面的努力?!拔覀冋J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該通過以配額為基礎的體系以及自愿捐助兩種途徑來調動資源,以取得貢獻國家權利和義務的平衡。” 一些西方國家領導人曾呼吁,中國應把近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一部分貢獻給IMF作為援助資金。王岐山在文章中回應說,資源增加的規模應考慮國家之間的差異而定,這些差異包括發展的階段,人均GDP,外匯儲備的性質、構成和支撐,以及該國經濟安全對外匯儲備的依賴程度等?!皟H僅通過外匯儲備的規模大小來確定貢獻的規模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公平的?!?/p> 四國首腦刮起“嘴上風暴” 這次參加G20峰會的發達國家中,基本上形成了以美英為一方,以法德為另一方的兩個對立陣營,在會議開始前,各國領導人先刮起了“嘴上風暴”。 英國首相布朗為說服與會領導人在峰會上達成他稱為“財政刺激”的經濟振興方案,過去一個月內他相繼訪問歐洲聯盟總部、美國、巴西、智利和法國。用他的話說,“世界每個成員必須成為經濟刺激計劃的一部分”。然而,法國和德國反對聲日漸強烈,澳大利亞也不贊成。一些媒體形容這些西方國家分裂為美英“盎格魯—撒克遜同盟”和“法德同盟”。 與英國、美國相反,法國、德國等歐洲大陸國家主張加大全球金融市場監管力度,不贊成以擴大財政支出刺激經濟。 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上周說,把增加公共開支列入各國共同行動方案將致使經濟復蘇“不可持續”。 布朗3月30日晚與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齊通電話。唐寧街10號形容這次通話“有建設性,氣氛友好”。但薩科齊次日威脅說,如果峰會不能在嚴格金融監管和打擊離岸“避稅天堂”上令法國滿意,他將退出會議。 薩科齊1日說,他與默克爾交換意見后均認為,與會各方間“尚未達成牢固協議”,峰會公報不應由“錯誤妥協”構成。“從眼下立場看,法國和德國均對(草案)提議不滿”。 對于法德的不滿,美國總統奧巴馬4月1日在與英國首相布朗會談后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說,二十國集團的立場分歧“被大大地夸大了”。奧巴馬說,他與會不僅要闡明美方立場,而且也是“來傾聽”其他國家聲音的。他表示相信,與會各方能夠求同存異,最終“達成廣泛的一致”。 美國:“救”字為先 美國在會前屢次敦促歐盟國家加大經濟刺激力度,從而幫助全球經濟脫困,但是遭到了以法國和德國為首的歐盟國家的抵制。 就在倫敦峰會前一個星期,美國的立場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與歐盟有所靠近,并開始“轉守為攻”。 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3月26日說,美國總統奧巴馬將在倫敦峰會上力主提高全球金融監管標準。當天,蓋特納還宣布了美國強化金融監管的改革框架,擬對諸如對沖基金之類的金融市場主要參與者實行更嚴格的監管。蓋特納表示,美國將確保全球標準向自己的“高標準”看齊。 歐盟:“改”字當頭 與美國相反,歐盟把加強全球金融監管和改革國際金融機構視為倫敦峰會的重中之重。 歐盟主張,所有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的金融市場、金融產品和市場參與者無一例外都必須受到適當的監管和監督。 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3月31日表示,歐盟希望倫敦峰會能就對沖基金、信用評級機構、會計準則、避稅天堂、企業高管薪酬安排和資本充足率等金融改革議題作出具體承諾。 在拯救實體經濟問題上,歐盟則拒絕加大經濟刺激力度,主張重在落實現有計劃,并強調應加強各國間協調。巴羅佐表示,歐盟將提出各國在實施經濟刺激計劃時應注意財政的中長期穩定。 新興經濟體:“權”字要爭 作為二十國集團內部第三支重要力量,以新興經濟體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則希望打破現行國際金融體系長期由發達國家主導的不公平局面,在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過程中擴大自身發言權。 有著“金磚四國”之稱的中國、巴西、俄羅斯和印度日前一致呼吁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金融機構,且改革進程必須充分反映全球經濟的變化,保證新興和發展中國家擁有更大的發言權和地位。 “金磚四國”主張,所有金融活動必須置于充分的監管之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必須強化其監控能力,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于更加重視對全體成員國的公平監控,尤其是重視對那些有著巨額跨國資金流動、擁有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發達國家的監控。 此外,“金磚四國”還敦促主要儲備貨幣發行國加快建設信息共享和政策協調機制,并確保宏觀經濟政策更為平衡、積極和協調。 包括“金磚四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同時希望,倫敦峰會能夠遏制住保護主義并為發展中國家應對危機提供幫助。 發展中國家:著眼“新”體系 在舉世矚目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二次金融峰會即將在倫敦召開之際,一些發展中國家紛紛對改革國際金融體系提出建議,強烈要求國際金融體系反映發展中國家的訴求,建立新的國際金融體系。 墨西哥總統卡爾德龍將在峰會上提議國際金融機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支持,推動多邊金融體系改革。墨西哥經濟學家、中國-墨西哥研究中心主任杜塞爾·彼得斯日前對新華社記者說,在二十國集團峰會上,發展中國家應該采取共同立場,擴大新興經濟體的話語權。 G20的變數:G3?還是G2? G20倫敦峰會定于今日開幕。有人說,這將是一次成功的會議,它將在危機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展示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共識,傳達各國應對危機的信心和合作的意愿。也有人說,它將是一次失敗的會議,因為,它無法在改革國際金融秩序等重大問題上取得實質性進展,反而會凸現各國的分歧和矛盾。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中心主任江涌和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杜金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不約而同地表示,G20峰會后果難料。江涌表示,G20正式運作不到半年時間,遠未成熟;而且,G20還面臨分化的可能。杜金岷則表示,G20有一個缺陷——它目前仍是一個應急磋商機制,內部矛盾重重,效力不高。 然而,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重壓面前,G20峰會仍有其值得期待之處。兩位專家均表示,G20倫敦峰會能夠達成某些共識,傳遞某些信心,就已是不錯的成果。目前來說,G20仍是一個好過以往的新機制。 世界格局開始調整 廣州日報:全球金融危機在去年爆發后,G20似乎一夜之間走到了國際舞臺中心。面對此次危機,為什么世界選擇了G20而非其他機制呢? 江涌:在G20登臺之前,世界經濟和金融領域有其他調節機制,主要是二戰后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殘余,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后來則發展出西方七國集團(G7),即由主要發達國家組成的機制協調世界經濟。后來,G7(包括后來加上俄羅斯的G8)還建立了與發展中大國溝通的機制,即所謂的G8+5對話機制。 杜金岷:1999年誕生的G20機制是為應對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而設立的。由于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間,世界經濟大致較為太平,G20的作用沒有體現。 但本次危機的影響十分廣泛,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和落后國家都受到沖擊。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秩序面臨很多問題和擔憂,不是單個國家所能獨自解決的,也不是G7所能解決的。 可以說,從G7到G20,本身就是最近20年全球經濟發展的必然,體現了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調整,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開始日益活躍。 廣州日報:G20能否擔當起拯救世界經濟、改革國際金融秩序的重任? 江涌:如果G20成員國精誠團結,真正合作協調一致,它可以擔負起這項重任。G20成員國的GDP總值占全世界的90%;貿易占全球的80%,人口占全世界三分之二,因此,理論上,它有可能擔負起重任。 但從現實角度看,G20很難擔負起拯救世界經濟的重任。G20成員國形形色色,利益千差萬別,心思各不一致,議題互不相同。由西方發達國家組成的G7已經難以協調彼此立場,由更多不同國家組成的G20在協調方面將面臨更大困難。 杜金岷:在G20成員國中,歐盟、美國和中國三大主體的利益訴求各不相同,歐盟重視金融監管,美國熱衷經濟刺激,中國提出了美元地位問題,其間博弈十分復雜,需要多邊協調。 G20前途未卜 廣州日報:G20機制本身存在哪些缺陷? 江涌:G20從去年正式運作到現在,只有大約半年時間,G20沒有相應的機構進行協調。 杜金岷: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效力不高,這是因為G20包括太多國家,太難協調,很難達成共識。 廣州日報:既然存在缺陷,那么,G20峰會召開的意義是什么? 江涌:G20峰會的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但就目前來說,世界也需要這種象征意義。G20是一個合適的對話機制。 杜金岷:本次G20峰會,只要不變成各國自說自話,爭吵不休,只強調自身利益就算很好。倫敦峰會只可能做到兩點:一、達成共識性的東西;二、傳遞信心,尤其是向全球企業家和工商界傳遞信心,這對于恢復經濟增長十分重要。 廣州日報:G20的命運會怎樣,它將逐漸完善,還是前景不明? 杜金岷:就目前看,G20主要是一種危機處理小組的角色,至于未來走向是經常性機制還是應急處理機制,取決于其眼下的運行效果。如果運行不順,未來完全有可能被其他機制所取代。 江涌:改善G20機制面臨不少問題。美國仍在竭力維護其特權地位;其他西方發達國家也不愿放棄特權。此外,G20還面臨分化組合的可能。有歐洲國家提出了所謂歐盟+美國+中國的“G3”概念;還有美國學者則提出了所謂“G2”(中國+美國)的說法。在這種意義上,可以說,G20前途未卜。 專家資料 江涌: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中心主任 點睛語 G20還面臨分化組合的可能。有歐洲國家提出了所謂歐盟+美國+中國的“G3”概念;還有美國學者則提出了所謂“G2”(中國+美國)的說法。 專家資料 杜金岷: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點睛語 倫敦峰會只可能做到兩點:一、達成共識性的東西;二、傳遞信心,尤其是向全球企業家和工商界傳遞信心,這對于恢復經濟增長十分重要。 背景資料: 全球救市大事記 以下是2008年9月以來,世界各國采取的一些重大救市措施。 2008年 9月7日至16日,美國政府先后接管美國兩大住房抵押貸款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保險業巨頭美國國際集團等重要金融機構。 10月1日和3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分別通過總額達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 10月12日,歐元區15國首腦在歐元區首次峰會上通過行動計劃,同意各成員國為銀行再融資提供擔保并入股銀行。德、法等國此后紛紛出臺各自救市措施。 10月30日,日本政府公布約273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方案。 11月9日,中國政府宣布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并出臺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兩年投資約4萬億元人民幣。 11月15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峰會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召開,會議就國際社會加強協作、共同應對金融危機和支持經濟增長達成一致,并呼吁改革世界金融體系,防止類似危機再次發生。 11月25日,美聯儲宣布投入8000億美元,用于解凍消費信貸市場、住房抵押信貸以及小企業信貸市場。 12月12日,歐盟成員國領導人就一項總額約2000億歐元的經濟刺激計劃達成一致。 12月19日,美國總統布什宣布,美國政府將提供總計達174億美元的緊急貸款以救援陷入困境的美國汽車業。 2009年 1月12日,德國出臺新的經濟刺激計劃,政府將在2009年和2010年兩年內投入總額最高為500億歐元的資金。 2月13日,美國國會眾參兩院先后通過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的總額為7870億美元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 3月20日,歐盟成員國領導人同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擴大資金規模,并決定為此提供750億歐元(約合1000億美元)。歐盟領導人還決定,將把對中東歐成員國提供的緊急財政支持的危機基金規模擴大一倍,增至500億歐元。 3月22日,美國宣布將利用政府和私人部門資金,購買金融機構“有毒資產”,最高購買額可能達1萬億美元。 (新華) (本文來源:廣州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