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亞太地區的金融中心,香港對于內地企業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在諸多境外上市地的選擇中港交所一直是內地企業最為青睞的地點。尤其是在今年美股市場針對中資股票出現“渾水風波”,導致中概股在美表現節節敗退的同時,香港成熟的市場運行環境,完善的投資銀行服務,與大陸的優良依托關系,以及其在吸引國際資本方面的明顯優勢都對內地企業吸引不小。 出海減速 目前,在香港上市的企業超過1,548家,其中約700家為內地企業,已成為香港證券市場上的重要力量。盡管近兩年受到歐美金融危機的影響,香港證券市場持續低迷,但內地民營企業赴港上市的熱情并未減低很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家族企業。截至2012年7月31日,我們認定的在港上是的內地家族企業有182家。內地家族企業赴港上市繼2009年(23家)和2010年(39家)兩個高潮期后,在2011年及2012上半年受股市低迷影響略有回落,保持了一個相對冷靜的上市速度,分別為17家和10家。 以2011年年報為基準,我們對182家香港上市的內地家族企業的經營業績進行了分析。赴港上市的內地家族企業與A股市場上的家族企業相差不大,凈利潤復合增長率約為34.8%。其中,有139家管理者為家族成員,另有43家約24%的企業選擇了職業經理人來管理企業。也許是受香港企業文化氛圍的影響,在對企業經營管理權的承繼方面,職業經理人是相對更受歡迎的選擇,有多達43家的企業將管理職權賦予了職業經理人。同時,職業經理人也沒有另創始人失望,在盈利能力中凈利潤復合增長率和ROE這兩個指標上,他們所管理的企業指標平均水平毫不遜色。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企業CEO由家族成員擔任的企業盡管總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略高于職業經理人帶隊的企業,但是凈利潤復合增長率相較之下卻明顯偏低。由于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家族企業相對于內地而言比較年輕,所以二代接班的比例也遠少于內地,僅有8家。但是,通過數據分析,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這些由二代完全接班的企業在盈利能力指標上竟大多數只有第一大任職企業的一半左右,難免令人失望。 我們對了A股上市的家族企業以及在港上市的內地家族企業的經營業績,總體上來說,兩者在凈利潤復合增長率上基本持平。盡管A股上市家族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增長速度高于香港上市的內地家族企業,但是在凈利潤率、ROE、ROA這三項3年平均指標上鈞遠低于香港上市的內地家族企業。同時,以一、二代是否同時在公司任職為分類標準對這兩類家族企業進行了對比。結果表明,第二代接管的香港上市內地家族企業的各項盈利指標均遠遠低于同類型的內地上市家族企業。從整體來看,內地上市的家族企業其一、二代的磨合程度要好于香港上市的內地家族企業。 親屬關系清晰,女婿浮出水面 內地在港上市的家族企業在親屬關系上相對比較清晰簡單,企業內單一親屬關系的多達94家,包含兩種親屬關系的為54家,大多也都是夫妻及子女間的單一家庭控制。在所有疊加的親屬關系中,夫妻店與兄弟檔仍然是比例最多的,分別為23.29%和22.60%,幾乎占掉了半壁江山。第二代直系子女也在企業中任職的比例為20.21%,相較之下,兒子進入公司任職的比例大大高于女兒。但是我們也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父女/母女關系和翁婿/翁媳關系的比重一樣。這或許意味著在如今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的情況下,女婿或兒媳進入家族企業已經是非常明朗的趨勢。在以前,企業家們或許只需要考慮如何培養好自己的孩子,或者如何在自己的孩子中挑選最優秀的接班,如今,他們還需要幫助自己的子女挑選能夠協助他們發展企業的另一半。 心有靈犀的“同齡”夫妻 在夫妻店的公司里,我們在對創始人夫妻信息做搜集的時候發現,這些企業家夫妻們的年齡差距非常小,平均差距為3.5歲左右。尤其是共同創業的伴侶們,同歲的比例非常高。在調查范圍內的家族夫妻里,同歲的夫妻占到18.18%。不考慮同歲的夫妻,年齡差距在3歲以內的“同齡人”也達到40.1%。這從一個方面說明成功共同創業的夫妻大多是同一代人,具有相似的成長背景和經歷,社會經驗相似,長期磨合更會使雙方思維趨于一致,遇到問題往往同心同德,形成共同的認知模式。在“共患難”之后也更容易“同富貴”,一起享受企業成長的成就感。 離岸的幸福 選擇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家族企業的注冊地一直都頗有意思,百慕大和開曼群島是永恒的首選地。在今年調查范圍內的182家內地上市家族企業,其中來自開曼群島的有145家,百慕大23家。選擇香港為注冊地的公司只有3家,反而還有11家分散在內地各個城市,其中廣東4家,山東3家,陜西2家,江蘇和浙江各1家。在境外注冊離岸公司有利于企業開展跨國經營,規避貿易壁壘,合理避稅降低稅務成本,同時可以在內地享受外資待遇,對于信息披露的要求也相對寬松,譬如無須為招股書作登記,也不需要公開招股,那么公司就可以更快的完成所需程序,減低成本。這些都是吸引企業在百慕大及開曼群島注冊離岸公司的原因。 制造為王 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家族企業與內地上市家族企業的行業分布基本保持一致,較多經營著傳統產業, 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及房地產業, 對資本密集的能源、IT及公用事業的參與程度十分有限。 其中原材料業是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家族企業非常密集的一個行業,多達32家,占比17.58%。而耐用消費品與服裝業及房地產業緊隨其后,分別有27家和21家,占比14.84%及11.54%。 大量內地家族企業在港上市,不僅使企業獲得了更多的國際融資機會,而且促進了家族企業本身的規范化、透明度,這對內地民營經濟的市場化進程有著深遠的影響。但與此同時,與內地迥然的經營風格和更嚴格的市場制度對內地家族企業來說也是不小的考驗與挑戰。家族企業的基業長青需要企業家擁有更加國際化的眼光和戰略目標。從內地到香港,中國的家族企業正逐漸走向國際舞臺,并在現代化家族企業的傳承管理模式上積極探索適合自己的轉型發展之路。 (Iris Lee對本文研究分析亦有貢獻。) |